共行环保之路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秉承着宣传环保精神与探寻近几年来的环境治理,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王佳坤同学积极参与了万名大学生返家乡沿黄实践活动,虽说环保这一话题早已人人皆知,但在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与走访后,王佳坤同学仍发现了许多环境保护现存的问题,引发了他的思考,感悟颇多。
图为王佳坤同学拍摄的社区垃圾分类
19日上午,王佳坤同学来到了他所在的社区服务站,向志愿者们请教了近几年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据志愿者介绍,随着现今城市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垃圾与工业废水便成了污染环境的最大杀手。据调查,每人每天所制造的垃圾在1.3公斤左右,我国目前垃圾的产生量是1989年的4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过度过包装造成的。不少商品特别是化妆品、保健品的包装费用已占到成本的30%-50%。过度包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垃圾量,污染了环境。
图为垃圾分类实施状况
因此,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垃圾污染的挑战下,垃圾分类的实施便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垃圾分类能保证城市的整洁,且能够统一大批的处理垃圾,其次,垃圾分类能够使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变废为宝,还能有效的防止环境污染,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此外,还有些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就北京来言,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起来生产,是目前解决垃圾的最好办法。
通过志愿者的介绍让王佳坤同学深刻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且,在志愿者的邀请下,王佳坤同学参与了社区公益板报的制作,并向居民们宣传了垃圾分类的好处,希望能让居民们提升环保意识。
图为王佳坤同学参与制作的社区公益板报
20日下午,王佳坤同学来到了黄河沿岸,在这里,王佳坤同学采访了一位正在散步的56岁的老伯,老伯说道:“这黄河以前可没有这么干净哩,前几年工厂开的到处都是,一有废水就往黄河里排,搞得黄河水又脏又臭,乌烟瘴气的,这两年政策好了,人们都重视保护环境了,那些违规工厂都停办了,志愿者小伙子们都来黄河边种树,还有文明劝导员劝阻人们往河里扔垃圾,这才有了现在干净舒服的黄河风情线哩!”
图为王佳坤同学拍摄的治理后的黄河照
21日上午,王佳坤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黄河水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担负着沿岸八省区的城市供水,同时还担负着为天津、河北等地的城市供水,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资源。
随着我国沿黄河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引用黄河水量的增长,向黄河排放的废污水量在逐年增加。2000年达标排放虽然限制了一些企业的废水排放,但还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还在继续加重,大量废水的排入,使得黄河已不堪重负,据1998年流域各省区水资源公报和黄河水资源公报统计,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已达42.04亿吨,和80年代初的21.7亿吨相比翻了一番。
图为王佳坤同学查阅的污水排放黄河照片
在发觉到母亲河的惨状后,人们立即展开了对于黄河的治理与补救。近50年来黄河治理与开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黄河流域已修建了3千多座水库,总库容已相当黄河的年径流总量,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60%;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小浪底工程已于1998年按期截流。
2、黄河下游1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
3、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在1950-997年的48年内,黄河流域8省(区)共完成梯田、坝地、其他基本农田和造林、种草等五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 71亿亩,折合18.08万平方公里,占8省(区)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的41.1%。按48年平均,年均进度0.83%。上述治理面积中,有梯田(包括塬面条田、埝地)4617.17万亩,坝地537.8万亩,其他基本农田3381.33万亩,造林15094.46万亩,种草3491.67万亩。
这些治理工程,取得了黄河安澜50年的巨大成就。获得的经济效益数倍、数十倍于国家和地方的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
在此次活动前,王佳坤同学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还较为浅薄,经历了此次调查实践,让他明白我们要走的环保治理之路仍旧是任重而道远,这条路需要每一个人从心底里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在不久后共建出我们美好的生存家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75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