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研队社会实践活动之走进龙川、和平县
--探寻当地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精神,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东海洋大学决定开展2021年寒假返乡调研社会活动。2021年1月17日到1月23日期间,广东海洋大学寒假调研团队——河研队的五名大学生来到了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县与和平县,探寻当地悠久的建筑历史以及非遗文化。
第一站--建筑、历史文化的探索
陀城镇
1月17日中午12点左右,河研队来到了和平县。经过了休整与规划,1月18号上午九点,广东海洋大学的五位大学生到达了陀城并找到了景区的负责人——廖先生。在向廖先生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表明来意后,经过沟通,廖先生为他们的调研活动提供了相应帮助。
同学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学宫、百岁街上的祠堂、南越王庙、越王井以及考棚,了解科举制度文化以及陀城独特的历史。据解说员介绍,其中的学宫主要由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组成,最早的学宫建于唐朝,而龙川陀城学宫是于清代1668年建立的,在2006年时维修了一次。学宫建筑整体采用木质材料,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
1月18日中午12点左右,同学们便参观完主要景区,离开了陀城。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河研队队员们了解了主要人物赵佗、孔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对中国古代历史脉络、文化脉络也有了更好的把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林寨古村
在1月23日上午9:45分,河研队的五名大学生来到了林寨古村。在进入景区前,同学们在景区负责人“阿天哥”的介绍中对林寨古村的建筑文化有了粗略的了解。林寨古村的建筑分为四角楼建筑和传统建筑。其中四角楼建筑融合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西方文化等元素,极具魅力,是当时先进的建筑群的代表;而传统建筑则是以传统客家古邑建筑为主,体现的是传统客家建筑的智慧。
在购买门票之后,同学们在导游丁姐的带领下参观景区的主要建筑,领略其独特且悠久的历史文化。同学们参观了沉淀着浓厚客家文化底蕴的建筑:司马第、谦光楼、颍川旧家。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细心聆听导游的介绍,做好相应的记录。其中,在众多的四角楼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谦光楼,谦光楼建于民国九年,即1920年,是林寨富绅陈云亭建起的新楼。谦光楼造型独特,颇为壮观,屋梁石柱饰有花纹,屏风牌匾镂雕木刻,金漆油刷,美不可言,是为典型富户庄园。
1月28日下午4点左右,河研队一行人离开了林寨古村。虽然林寨古村的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其宣传力度也有欠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同学们了解到,林寨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村民也通过在景区附近卖土特产以及获得景区建筑的租金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
第二站--非遗文化的探索
黎咀镇手擎木偶戏
1月19日9:50分,河研队队员们在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骆志鸿团长的接送下到达了黎咀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站。到达目的地后,骆团长对服务站各种设施作简要介绍后带着同学们向排练舞台后方走去,拿起木偶道具做了简单的演示。
随后,骆团长用详尽且亲和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了木偶的制作流程、历史由来和表演方式,也谈到了龙川县木偶戏现今传承面临的一些困难。一是木偶的制作过程繁琐,即使制作流程已经有文本和影像记录,但也要通过长期实践体会才能真正掌握木偶制作工艺,现今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沉下心来去学习。二是木偶戏传承面临现实困境,木偶戏表演并不是朝九晚五且规律的工作,也不符合家长对孩子们未来的期望。龙川县的木偶戏能够传承至今多亏了传承人自身强烈的责任感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他们仍旧通过各种方式去传承木偶戏,比如他们在当地中心小学为孩子们开了一个非遗兴趣班,也结合现今实际编写了一些木偶戏,如抗疫情、脱贫致富等节目。
1月19日13:00分,这五名大学生与骆团长告别后离开了黎咀镇。经过实地调研,河研队不仅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了解,他们也明白了传承非物质遗产文化需要一份坚守,而这一份坚守正是需要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陀城豆腐丸
1月19日14:00分左右,河研队的五名大学生来到陀城镇的百岁街。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同学们来到了惠和饭店,领略豆腐丸舌尖上的美味。
老板娘向同学们介绍了豆腐丸的历史由来和制作工序。同学们一边认真倾听老板的讲解,一边埋头做记录。
在学习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河研队对豆腐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也逐渐意识到,非遗文化历史悠久只是其成为非遗的一部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它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真正原因。
在这几天里,同学们认真地倾听解说、做笔记,虚心地向解说员、当地人问问题。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河研队遇到了不少困难,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的经验,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76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