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发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价值,2021年1月29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探寻非遗脉搏宣传实践队进行了探寻江苏徐州香包文化的活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早在2008年,徐州香包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在古代,端午节佩戴香包是风俗习惯,香包也可作为情侣间定情的信物或是姑娘的陪嫁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红罗覆斗账,四角垂香囊”的记载。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时徐州香包制作工艺已经出现,到了清末,赫赫有名的老中医曹玉九创立了徐州曹氏香包。徐州香包外形敦实淳朴、色彩对比明显。其中,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药香包更是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具有预防疾病、驱除蚊虫、提神醒脑、安神助眠等功效。徐州香包的传承也是主要通过一代代人的口头传授,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比较著名的有王秀英、井秋红、王振霞、朱桂花等人。其中,王振霞擅长布艺,她的作品多为布娃娃、布老虎等小动物,当然也包括香包、荷包之类的作品,在徐州被称为“彭城一绝”。朱桂花所制的朱氏香包与井秋红所代表的曹氏香包品类都比较多,而曹氏香包又是最具传统艺术价值,医用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2014年青奥会时,徐州香包作品引来彭丽媛和多国领导夫人的赞叹。2017年,习总书记在徐州调研,他来到位于潘安湖边上的贾汪区马庄村,花30元购买了王秀英老人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王秀英传承香包非遗文化的信心更加坚定:“虽然我今年已经80岁了,我还得要干,要把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去。”2018年,在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节目中,来自徐州的绣娘们用双手绣出了徐州香包独有的特色。
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探寻非遗脉搏宣传实践队队员在充分的实践准备和考察后,在网络、图书馆搜集有关徐州香包的资料,并向周围人科普有关徐州香包的知识,让非遗文化在更多人的心中留下色彩。同时,探寻非遗脉搏宣传实践队队员参观了身怀制作香包“绝技”的老人制作香包的全过程,并亲手制作。做包面、做包、加结,队员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的魅力。他们也参观了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墨上集民俗文化园曹氏香包博物馆。在参观博物馆时队员们了解到徐州曹氏香包博物馆由香包非遗传承人井秋红创立,她将徐州香包与旅游业相结合,开设了销售、科普、教学于一体的经营方式,在传播非遗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井秋红开设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制作一个看似简单的香包背后藏着多少的心思和不易。一个香包的制作长达两个多小时,每次做包,井秋红都会关闭手机,心无旁骛,认真对待。探寻非遗脉搏宣传实践队队员们无不为她的精神所感动。非遗文化需要大家共同的的尊敬、体会和传承。
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徐州香包的非遗之美。决心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将徐州香包这一非遗传统文化技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提升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思考社会,贡献社会的能力。香包这一非遗文化的脉搏在不断的学习与传承中,定会越发强劲有力!
(各式各样的徐州香包)
(习总书记对王秀英老人香包技艺的称赞)
(探寻非遗脉搏宣传实践队队员参观曹氏香包博物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82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