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南通1月28日电(通讯员陈歆怡)
2021年1月下旬,东南大学青青子衿 天然染色团队的成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前往南通市崇川区水色染坊进行传统植物染色技艺的学习与调研,走进染坊了解、学习这门传统技术,探索如何将自然、环保融入工业生产。
青青子衿 天然染色团队是一支由六名来自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本科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他们的实践主题是宣扬我国传统植物染色,将优秀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工业社会。他们希望通过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将自然环保融入工业生产,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国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结合传统草木染与现代工业设计为党和国家献出一份祝福。
这支团队在深入南通水色染坊做调研前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他们通过互联网和书籍了解了相关植物染色的历史传统及基础工艺,储备了草木染的相关文化典故及民间故事习俗,初步了解天然染色面对的机遇和困境,部分成员走进博物馆进行相关志愿活动。团队对现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形式进行了收集,并拟定了团队调研设计的方向。此外,他们还针对前期准备得到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详尽的计划书和活动方案。力求使用多样的宣传方案及表现形式充分展现草木染的特点,真正宣扬中国非遗技艺的魅力。
1月26日中午,青青子衿 天然染色团队抵达南通,在稍作休整后,他们前往水色染坊进行学习调研。在实地学习交流中,他们对计划的作品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根据染坊老师的建议进行了布料及植物染料的选择,随后开始了纹样的设计和植物染色包括泡,煮,染,晾的全部过程。在染坊师傅的指导下,他们对“先媒后染”及“先染后媒”的两种基础方法进行了安全的实验与观察,对比了多重因素对不同面料上色情况的影响效果,通过多重对照组得出了最佳实验数据并据此制作系列样布。次日,他们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了面料的缝制及刮糊。此次系列作品采用了多种染色方法,其中包括扎染,印染,糊染等。
团队成员学习刮糊。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尹欣童 摄
团队成员实践染色。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雨恒 摄
在前期处理完面料后,团队成员分组对不同染色方式分别进行实践研究,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和反复实验后,第一批作品终于制作成功。当晚回到住处后,团队成员们充分吸收现有的植物染色形式,学习国内外新潮表现方式对纹样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改进,在思想的碰撞与火花中成员们激情昂扬,直到凌晨才陆续休息。
在崇尚自自然、环保、舒适生活的今天,人们对自然环保的兴趣和需求与日俱增。植物染色是集传统文化和无污染的环保理念为一体的典范,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染料的工艺利用早已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中国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秦以来的各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巨大,明清时期开始大量出口,由红花制成的胭脂绵更是深受日本人的喜爱。然而在当下,工业染色技术兴起,因为其时间短、效率高而被企业追捧,传统染色技术受众面小,鲜少得到广泛宣传,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关键在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认同与超越。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命运国运兴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对外宣传交流,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以民族文化、语言文字、历史记忆等为纽带构成的文化有机体。团队成员在进一步了解到非遗传统染色技艺的现状后更深刻意识到借此次课题发挥所长、尽己所能,研究和宣传这一古老而迷人的传统技术,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探讨环境保护为时代带来的利益的重要性。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成员们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思路,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加关心人文和社会现状,在实地考察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方式的理解,利用自身知识为我国文化自信及文化认同的发展做出贡献,使小众非遗植染技艺的处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为党和国家献出祝福。
图为实践团队在水色染坊。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雨恒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85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