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老有所养”
结束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陶湖社区。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老人们全都出来晒太阳了,三三两两坐在街边,追忆着多少年前这个老社区的年轻面貌。
团队的同学走向前去,和一位老大爷打起了招呼。那位说话漏风的老爷子一口流利的方言让人极为亲切。简单寒暄之后,实践团队开始了正式的采访环节。
“您住这多久啦?”
“三十年了”
“在您居住的这段时间里,社区有什么大变化没有啊?”
“交通便利了,其他的——说不上来了”
“那你生病了咋办嘞?社区有没有其他服务啊?”
“有医保嘛,女儿、儿子和孙子带去看病的,(社区)在医疗这方面是没有服务。”
“社区平时是否会举办一些活动?”
“莫有”
“您那您平常去不去打打牌啥的呀?”
“我不去打麻将的!但要用钱,我不去的,但是有个电视。”
“您平常用不用手机啊”
“有啊,有个老年手机,其他的倒也没啥”
“哦哦,谢谢您啊,祝您身体健康”
后面队员又与几位老同志攀谈起来,几位老人倒也愿意和大家说说话。实践成员静静倾听着老人分享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几十年的风霜让他们更懂生活,但是也将他们带入逝去岁月的无奈。衣票与粮票,还有相伴的困窘在上了岁数的人心中留下了渐渐淡去的阴影,现在他们可以因为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而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也可以和几个老友搓搓麻将打打牌,还会因为子女的意外拜访感到惊喜欣慰。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在这样的和乐氛围中也隐藏着老人家步履蹒跚跟随按下快进键的生活节奏的乏力与无奈。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愈加完善,但是后续逐步推进的娱乐设施的普及程度和认可程度不高,老人们对此并不“买账”。
为借鉴优秀社区养老服务的范例,我们又采访了嵊州高板社区前业主委员会主任张琪,张主任介绍到,高板社区作为一个老旧社区老人比例超过百分之四十,养老问题依旧是社区工作的重点难点。
养老问题大概可以分成两个角度,社区和老人。张主任介绍到,社区会提供一些服务,但是政策的落实程度不容乐观,比如社区医院的定时体检,由于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落实情况并不好,居民参与度不高。在文娱方面,社区会组织一些老年比赛,并且联合传媒公司搭建社区影院,但张主任直言,20-30%的老人来参加的活动,已经算是比较成功的。从老人的角度讲,他们有些时候确实很需要“硬关怀”,但是老人们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精力,将主动权放到他们的手上,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而对于大多数老人,更多需要的是
“软关怀”,对于他们,老友相伴度日,子女贴心关怀,志愿者等偶尔到访慰问等“人文关怀”可能比“硬核保障”更深得人心。
而对于老人与社区的协调问题,东盛社区有着独到的经验。在生活服务方面,东盛社区引进第三方机构,对不同的年龄段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提供从上门照看到买菜跑腿等多种服务类型,实现了“社区-老人-企业”三方共赢。在医疗方面,东盛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合社区医院设立健康小屋。针对老人的不同情况,社区特别出台红绿码检测政策,对于红码老人需要经常电话慰问,实地走访,对于绿码老人,则需至少一年一次的慰问活动确认老人身心健康。
老人们很怀旧,他们回忆着自己年轻,他们珍摄着自己的荣耀。他们或许依然倔强,不愿服老,不想进入养老院。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建设更多的新型养老模式。保障老人们的“硬需求”,同时也关注老人们的“软需求”,让“颐养天年”的愿景带入现实,才是真正的老有所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92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