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曲靖2月17日电(通讯员代龙丹 张凯茜)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南大学“循迹·听声·留痕”我身边的共产党员访谈寒假社会实践团于2021年1月30日在云南省宣威市西泽乡迤毕村对一位参加过“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的“特等射手”李开聪老先生进行了线下采访。
李开聪,云南省曲靖市宣威西泽乡迤毕村人。从17岁参军,到18岁入党,再到光荣退伍,他的从军岁月令人动容。写过血书,炸过碉堡,因战斗缺粮吃过芭蕉心,当过“爆破班”班长、“尖子班”排长、边防七连副连长,获得过“五好战士”“特等射手”“三等功”等荣誉称号,长期巡逻边疆,守家卫国……所有都应证了他的一句话:“祖国哪里有需要,我就想着去哪里!”
1960年1月,年仅17岁的李开聪,在义务兵役制的号召下入伍。当时,征兵需要年满18岁,但是满怀一腔爱国热血的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年龄,成功参军。当谈及为什么要隐瞒年龄去参军的时候,他表示:“保卫祖国,人人有责,只要国家一声令下,就应该立马出动。”正是这守家卫国的信念,鼓舞着他在往后的征战岁月中勇往无前。
1960年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在这一清剿残军的过程中,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舍身报国。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有利于我国边界地区的稳定,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李开聪老先生,就是这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践行着党的宗旨。
从1957年开始,缅甸边防军就几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国边防部队进入缅甸境内,协助缅军对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进行攻击。终于,在1960年11月初,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派总参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成学俞前往昆明,与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一起,同缅军代表举行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问题专门小组会议,并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协议。清剿国民党残军的行动,双方会在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2日。
作战的时间确定之后,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在各地选拔新兵,为国出战。得知这一情况,李开聪主动请缨——决心书、请战书、血书……这也许是一张张几乎毫无重量的纸,却沉淀着一个个共产党员为国奉献的心。采访的时候,他表示,祖国哪里需要,申请就写到哪里。无论怎么样,国家和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不怕流血牺牲,只怕自己没有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李开聪所在的连队为边防七连,他们一个营只去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只去一个排。考虑到作战环境恶劣,上方明确规定,要让士兵自己申请去打这场仗。尽管前方有许多未知的凶险,依旧有很多人申请为国效力,以至于报名人数过多,上级决定进行内部选拔,选拔枪法准、身体素质好的人去,而他就是被选中的一个。想起这些,老先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眼睛里充满了光亮。
1960年11月22日,李开聪随部队来到了缅甸,第一次战斗的枪声随之打响。回忆起第一次真正上战场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他说:“枪没有响的时候,我只知道一股脑地往前冲;当枪声真正打响,还是会感到心慌,但是我从未对当初参军的决定后悔过。”第一次战斗结束得很快,凌晨五点多钟的时候,第一声枪声打响,两个小时后战斗已经结束。他告诉记者,当时中国与缅甸签订了合同,有一定的范围限定,所以战斗结束的较快。虽然是第一次战斗,但是大家配合的很默契,没有死伤和俘虏。
第一次战斗结束后,李开聪并没有着急申请返乡,而是主动留在国境线巡逻20多天,寻找蒋残匪。食宿和环境的恶劣并没有使他退缩,就这样,他在缅甸背井离乡,度过了他17岁的春节。
回国训练几个月后,1961年3月,第二次战斗的枪声打响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已经不知道害怕了,只知道往前冲。”有一次,边防部队一夜行军150多公里,刚好到苏勇(一个地名)过去一点的地方,两边是两个山包,中间是一条小路,每个山包上都有一顶重机枪。还在行军的时候,敌人的枪就已经响起,当时太阳刚上山头,还有点儿刺眼,但是战斗不得不打。于是他所在的团队被分成两组,从两边包抄敌人,最后很顺利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李开聪老先生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寥寥数语就描述完了当时那一场战斗。但是战争残酷,刀枪无眼,其中的艰辛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幅画面仿佛随之呈现:一批优秀的军人,优秀的共产党员,迎着日光与敌人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山头,映照在日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他们用坚韧和血泪筑起祖国边疆那守卫人民的防线……
李开聪和战友们冲出包围圈后,继续往前行军。途经一片开阔地,旁边是一条小河,有一些竹签插在开阔地里,如果不注意走,就会踩在竹签上。周围的机枪“哐哐哐”地响,子弹四处飞扬,烟雾四起,火光一片。他们的脑袋嗡嗡作响,身体却要灵活躲避。突然间,一枚子弹从李开聪的前方射过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下子跳进小河,成功避开了危险。“但是在我后面的那个兄弟,大腿就被这枚子弹打断了,如果我慢跳一秒钟,子弹就往我身上过去了。”李开聪老先生比划着,还心有余悸。那一场战争打了一整天,从早上10点左右打到晚上9点多,才拿下敌人的阵地,敌人落荒而逃。后来他冲锋在前,准备乘胜追击,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蒋残匪,拿枪对着他,于是两人正面对峙,千钧一发之际,李开聪的枪先响了,敌人倒地,“真的是生与死就在一线之间”,他回忆着战争情景,似是想到了故去的战友和战争的艰辛,默默红了眼眶。
当谈及他最自豪的一件事,他眉目间神采飞扬:“在杀死那个蒋残匪之后,我们就前往敌人总部炸碉堡。我背着炸药,一边躲避敌人的子弹,一边匍匐前进,爬到敌人的碉堡旁边,点燃炸药之后,人立马滚到一边,就把敌人的碉堡炸了。”老先生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他们背着炸碉堡的那种炸药叫TNT炸药,像豆腐块一样,一块就有七八斤重。
1961年4月,第二次“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结束,李开聪从缅甸回国,并于同年的10月份入党,那时他刚满18岁。“我身为共产党员,就要以身作则,走在前面,不能忘记初心”,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他的心声,也是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共同的心声。在那个年代,从农村入党,条件十分苛刻。而在这两次战斗中,他表现优异,因此顺利从农村入党,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两次“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消灭蒋残匪后,中缅边界平稳至今。
“我还在当兵的时候,我岳母去看过一晚上关于打仗的电影,从那个时候到她老死,都不敢看一眼电视。”说起家人,他的回忆带着淡淡苦涩。“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反对我去当兵,或者拒绝把女儿嫁给我,我真的很幸运遇到她们”,说到自己的妻子,他的脸上又充满了笑容。两次战争结束后,他依旧驻守边疆,在国境线巡逻。当时,排以上的边防军可以携带家属,于是他带上了妻子,共同守家卫国。
当谈及孙子孙女时,李开聪老先生说:“我希望我的孙子孙女们在学校也能够早日入党,报效国家。如果至少能有一个去当兵,那就更好了!”每逢佳节,一大家人团聚时,他常常会告诫后辈,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他希望后辈知行合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为国效力。
从17岁入党,到光荣退伍,李开聪老先生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部队和国家。现在的他已经步入耄耋之年,身体机能已不足以支撑他继续驻守边疆,但党员精神依旧伴随着他。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时常会在睡梦中回忆起当时作战的情景,每每想起,都是满满的自豪与怀念。现在李开聪老先生所在的村里每年都会开一次党支部会,众多老党员聚在一起回忆往事,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你们这些年轻人要好好读书啊,将来报效国家,现在你们生活的和平年代真的来之不易啊!”这是一个战士,一个老党员对新时代新青年的希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94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