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们眼里,诗歌是什么啊”
“老师,我觉得诗歌是诗与歌”、“诗歌很美,诗歌是可以朗诵的歌”
我们的又一节特色课程在对于“诗歌”这个词的探索中开始了。而今天我想要带给孩子们的,是对于现当代诗歌的美学鉴赏。
现当代诗歌,对于小学的孩子们,这是一个仍未打开的秘密之门。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之前从未系统地、相对深入地去探索过“现当代诗歌”的领域。古代诗歌严苛的韵律、优美的词句让孩子们对于诗歌的理解更多趋向于“歌”。可是我更想让孩子们意识到,诗歌比起歌一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其中的诗的蕴意。
于是我把这节课称之为“从看见到看不见”,从我们能看到的字词句中去看见一种情感、一段历史、一个群体、一种哲理、一个世界、一份沉思。要一群小小的孩子在这个启蒙的年级的去真的把握诗歌太难了,因而比起让他们懂得诗歌,我课程的目的更多是让他们知道诗歌。
这种“知道”当然不局限于知道诗歌的美。
我选择了顾城年少时期所做的三首小诗作为带领孩子们一起去探索现当代诗歌的美的一个窗口,分别是《杨树》、《星月的来由》、《天》、从地上到天上,从生活的日常观察到自己的理想寄托和情感表达,这三首小诗为我们体现了诗歌的两个“窗口意义”——观察世界的窗口,和表达自我的窗口。
《杨树》折射出小小的8岁的顾城对于外界的观察和思考;《星月的来由》给予了星星和月亮的出现的另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浪漫的诗意的解释;《天》蕴含了顾城对于“天”的无穷想象,这种想象背后是也只能幻想的忧与愁、悲与叹。
三首诗都是顾城在接收世界传给他的画面信息的同时,也在去反馈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诗歌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双向的过程,是诗人和世界构建起来的一种对话。
于是在这种双向的对话中,我们在前人的诗歌中,不仅能看到时代,还能看到诗人。事实上,诗歌赏析,也就是从我们能看见的字词中,去探索看不见的背后的时代和诗人的一个过程。
我希望孩子们在诗歌中能够发现更多的世界,并且尝试用诗歌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更多人听到这群孩子的声音,看见这群孩子的世界。
因而前面所言的“知道”其实也就是知道诗歌是一个窗口,是一个能够看见更多世界面貌,无论是时间层面的时代的历史,还是空间层面的广阔的世界,或者是哲学意义上他人对于世界的另一个视角的观察和感悟的窗口,也知道诗歌的一个表达自我的窗口,是去和世界建立起沟通关系的文字桥梁。
北岛先生说:“对于命运中的幸运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在未来的某一天,新一代的他们必定是拿起火炬的那一群人。
我深知给孩子们分享的这三首,其实只是诗歌千百种的一种,主要是为了给他们带来诗歌美学的一种启蒙,懂得诗歌是一个窗口。在未来他们将学习的很多诗歌,也许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深沉的哲思,在形式上也许会是毫无逻辑的、用词跳跃的,也许会读不懂,但正如我在课程中所说,诗歌带来的美的意义恰巧就在于我们去无限探索的这个过程。
当你能从一个字一个词中,读到一个故事一种情感,甚至一个自然运行的无声无形的规律。那你也许也能从一朵花中看到春天,一阵风中看到远方,一本书中看到未来。
但愿孩子们能在诗歌中看见更多的世界,在体验世界中创造更多的诗歌。
希望大家都能被诗歌的火炬照亮。那就先说声晚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95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