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微报丨微针:更少风险,更多健康
针对传统针头在使用后存在着各种细菌,处理方式不当会造成相关的感染等问题。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的李靖远在寒假期间组织了“微风险•针平安”实践团队。找到一种更加科学且干净的医疗注射类物品代替传统针头,有效防止传统针头可能带来的感染等医疗风险是团队实践的主要目的,
通过调查,团队成员发现可以采用微针这一技术手段,代替一部分传统针头的使用,同时基于对微针作用机理的调查研究,提出膏药型微针,将传统膏药与新型微针科技结合,更方便大众的生活。
本次实践,团队在人员任务分配上实行“兵分两路”,由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同学组成实验队,由汉语言文学、法学等专业的同学组成。在保证专业研究的同时,也尽量让团队的实验成果、探索过程以更加系统且易懂的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微针,是一种类似注射针头的阵列式集成器件,在透皮给药领域有独特的优势。这种新形式的传递系统有助于增强药物的输送,并且克服使用常规制剂的相关问题。目前国内较为常见的有生物微针、仿生人造微针和人造微针三种。
主要原理是破坏皮肤层,产生微米尺寸的通道,将药物成分直接导向表皮或者真皮上层,这样药物就可以不用通过角质屏障而直接参与微循环。皮内给药逐渐被认为是解决新药和现有药物面临的许多挑战的潜在解决方案。皮内给药为更有效地给药如小分子、生物制剂和疫苗提供了机会,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通俗来说,微针就像是蛇的牙齿,蚊子的尖嘴、蜜蜂的刺。听起来似乎微针很痛,事实上并非如此,微针因其体积小,针孔细窄等特点,在进入人的皮肤时所产生的触感几乎是微乎其微,就像人被蚊子咬不会有痛感一样。
且目前国内对于微针的研究应用中广泛使用的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自溶解型微针。通常以护肤品和贴膏等形式进入大众的生活。
事实上,微针目前已经在国内医疗市场中展露头角,尤其是医美行业。许多人常常疑惑,某某护肤品宣传其成分十分有效,为何在我的脸上却没有作用?这是因为其中的有效成分仅在它们渗透到皮肤的最底层才会起作用。然而,由于皮肤的最外层,即角质层的阻力的存在使得局部施用活性物质的功效通常不是最佳的,因为该运输途径是缓慢的。因此,当没有角质层时,大多数小的水溶性非电解质会以一千倍的速度迅速扩散到全身循环中目前,已经研究了各种手段来克服该障碍,微针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而团队本次的研究方向则着眼于在微针市场中尚显“稚嫩”的膏药型微针。膏药在中国具有很久远的历史,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然而药物到底发挥多少作用,对于贴膏药的人来说,并不知晓,若将微针代替膏药,则能定量的进入一定的药物,保证了给药效率。
膏药治疗的机理:从现代药剂学的分析来看,当膏药贴于皮肤,皮肤表面被膏药所遮盖,由于皮脂的溶解作用与角质层的软化,脂溶性,挥发性,及刺激性药物通过汗孔,达到真皮内,进一步到达皮下组织,黑膏药中的药物有效成分逐步释放被吸收,从而产生对病症的治疗作用。
与之相反,微针技术,这种新形势的传递系统有助于增强药物的输送,并且克服使用常规制剂的相关问题。主要原理是破坏皮肤层,打开中胚层20多万的细胞管道,产生微米尺寸的通道,将药物直接导向表皮或者真皮上层,这样药物就可以不用通过角质屏障而直接参与微循环。
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体现中药的医学价值,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中药的现代化市场发展。这也顺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30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中药与当代医疗科技的结合能带来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我国传统医药受到西医冲击之势越来越严重,如何打破桎梏,提高竞争力,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向国际化发展,这将是今后传统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是传统的黑膏药、中药橡皮膏,还是中药巴布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故而研究微针技术改善黑膏药存在的问题又易被国际医药市场承认和就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微风险·针平安团队
2021年2月20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98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