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董振光,哪有我们的今天?”提到前任八吕村党支部书记董振光,八吕村村民给出了最真挚淳朴的评价。家住河口街道八吕村的董振光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老党员,1947年8月参加华东野战军部队,历经胶济路中段战役致解放潍县城阻击战,平津战役攻打天津前哨战等战斗,曾任战士,侦察兵,学员,副班长,班长。1950年12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董振光担任八吕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野战军部队到八吕村党支部,从战场上的侦查员变成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支部书记,董振光用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2021年2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红色回忆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八吕村,走访了老党员董振光的后人董子英,对老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学习。
奋勇当先入敌营,化险为夷传捷讯:跑在子弹前面的侦察兵
在参军期间,董振光被任命为侦查员。侦察员是指挥员的眼睛,指挥员能否及时掌握战场实况,就看侦察员能否在第一时间把战场上搜集的情报带回来向指挥员报告。作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董振光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在攻打潍县的战役中,董振光提前到达战场,化装成当地百姓,执行团长交给他的侦察任务。大战在即,潍县城内实行戒严,董振光潜伏在附近的草地中,一直等到天黑才开始行动。他找到护城河沿上的一处下水道,并根据多年经验断定那条下水道通往城里,就这样,他顺着这条臭气熏天的下水道摸进了城里。他只身深入虎穴侦察敌情,绕开敌人的枪口走,巧妙地避开敌人的视线。出城时,他也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伪装成一名工人借机出城,不等敌人发现,就已经将情报带回来复命。
董振光从连侦察兵一直干到团侦察兵,多次立功,多次受到表彰。
据董子英回忆,每当提到当兵打仗的经历,九十多岁的老兵董振光老人无不风趣地说道:“敌人的枪子打不着我老董,我老董是侦察兵,打起仗来跑在枪子前头。”
两袖清风四方志,枵腹从公扎基层:一心为民的党支部书记
“我自己的事儿,咱有的商量,公家的事儿,没得商量。”这是董振光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1961年,董振光被推选为八吕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子的发展刚起步,他带领大家开荒地、抓生产、搞畜牧,周边许多农业用地都是董振光带领村民一亩一亩开垦出来的。据董子英回忆,那时父亲董振光早出晚归,一心扑在乡村建设,每天都要亲自去村子里转一圈,庄稼长势等基本状况他都了如指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家家户户的粮仓都是满满的,村里还建立了机械化的机房大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村民也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这一切都离不开董振光的贡献。
一心为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谓是董振光的最佳写照。他不仅以严格的纪律要求自己,并且要求家人也要遵守纪律。村民为了表达感激而送出的礼品,哪怕只是一顿饭,几颗花生,他都婉言谢绝。每每提及此事,老人总说:“老百姓连窝窝头都吃不饱,我们所有人都是群众,对待群众要一视同仁。”
即使到了晚年,董振光老人还是心系国家,心系社会。疫情爆发期间,村里组织捐款,董振光也参与了捐款,他说:“国家有难了,我们党员必须捐款!只能多捐,不能少捐。我们不捐款,谁捐?”
无怨无悔显赤诚,鞠躬尽瘁书忠心:终身学习的老党员
董子英回忆道,父亲董振光一生都随身携带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从当兵打仗,到担任村支书,再到退休,他走到哪里,就把字典带到哪里。
董振光年轻的时候就热爱学习,曾在军事干部学院进修,教官大部分毕业于黄埔军校。担任侦察兵期间,他也坚持在部队里学习,每天字典不离手,遇到不认识的字马上就查,做起事情来雷厉风行。
董振光随身携带的,还有一支笔,一个厚厚的本子,上面印着中国共产党党章,都是在其前往参与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时由中央军委赠发。
董振光退休后,依然坚持每天看海峡两岸、新闻联播等新闻类节目。读书,看报,看新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便成为了他的日常工作。被翻了不知多少遍,边边角角都已磨损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老人工整的笔记,无一不彰现了学无止境的信念。
董振光老人用一杆枪,一支笔在这片红色大地上书写了他的无悔人生。为了民族的胜利,他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为了群众的幸福,他淡泊名利,默默无闻,他以幽幽寸草之心映党旗党徽,用人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红色回忆实践队队员了解董振光老人的事迹后感慨道:“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董振光爷爷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将锤炼初心的使命当作必修课,常修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党旗下的誓言。我们也当以董振光爷爷为榜样,不负先辈的期望,成为国之栋梁。”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当代新青年的责任。追忆波澜的革命历程中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实践,当代青年会在深刻的革命教育中受到启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3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