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广东海洋大学寒假实践队——连南考察队抵达连南,进行了为期5天的探索。本实践团队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学习非遗文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助力连南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
在广西大瑶山下,聚居着勤劳聪明的瑶族人民,自古以来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而长鼓就是这其中的一种。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鼓身用沙桐木制成,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
逢年过节,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们都喜欢跳长鼓舞。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 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最富于特征的一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为了更好地助力连南村落文明古迹和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开发,本实践团队进一步对长鼓这一非遗文化进行考察,在实践中本实践团队了解并学习了瑶族长鼓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拜访了唐大打大不公和唐买社吊这类优秀的手工艺制作人。
唐大打大不公,瑶族,1944年10月生于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自幼喜好长鼓,20岁便开始跟随民间长鼓制作艺人唐民意三公学习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于1980年设立了自己的长鼓制作坊,此后便开始传授自己的长鼓制作技艺,学员累计达到了28人。
在长期的学习和制作实践中,唐大打大不公集百家之长,自称特色,不断研发制作了龙凤大长鼓、成人表演长鼓、学生传习长鼓和花鼓等系列长鼓。
唐买社吊,瑶族,1977年7月生于连南县三排镇油岭村,2018年6月被列为清远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外出学习后,回到连南县油岭村创办“连南瑶族自治县名瑶工艺坊”,专业从事瑶族长鼓、小花鼓、牛角等传统工艺品制作、销售。
唐买社吊不仅传承瑶族长鼓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而且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带出了一批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传承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民族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通过与两位传承人的交流,本实践团队对长鼓的制作以及相应的保护性措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长鼓主要由手工凿挫的喇叭形木材,牛皮,麻花绳等制成,长鼓的图案是采用瑶族专用的图案,一般长鼓上色时是需要进行三次上色,每次上色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才行成如图片里看到的长鼓颜色。长鼓均为纯手工制造,一般制作长鼓的主体(鼓身)要经过凿木成形,粗磨,精磨,晾晒,上色等工序。此外,长鼓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木材的好坏,相同工艺以及相同种类的树木制作出来的长鼓会有不同的效果。
目前长鼓及长鼓舞已经有较好的保护,但是仍然缺乏宣传,连南瑶族的长鼓舞虽是非遗项目之一,但是却仅仅在瑶族人民得到盛行。本实践团队建议,在保证长鼓制作以及长鼓舞不失传的情况下,长鼓的美以及瑶族人民跳长鼓舞的快乐可以传播到更多大城市的人民中去。这不仅可以将瑶族文化发扬光大,而且可以为连南创建一个更好的文化标志,带动连南的发展。
看惯了城市的钢筋水泥,今天,我们拨开了连南瑶族文化长鼓的神秘面纱,与长鼓来了一场深入的交流,感受到了其不一样的独特魅力。承载着千年文明,居住在被誉为“世界瑶族第一寨”的瑶寨的瑶族人民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与瑶族人民的交流还未结束,希望通过探寻和学习非遗文化,能够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相信接下来的旅途还能够探索到更多,一起来期待一下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7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