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便在校门口的学校集合准备前往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是公益性民间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大屋基1号。这个博物馆很特殊,它是由刘映升老师自筹资金在自家院落里建设起来,并长年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博物馆展示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等上千件农耕文物,揭示农耕文化内涵。并通过千余首原创乡土打油诗,再现巴渝农耕社会。
8点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到达博物馆,刘刚老师就出来迎接大家,热情地把大家带到一间会客室,并体贴地把风扇打开,之后,刘映升老师就来到会客室和队员聊天,从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刘映升老师对农耕文化的热爱。他说这里面的展品都是他二十年如一日从各地淘换来的,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坚持对农耕文化的守护。
9点刘映升老师带着队员们参观了他在的博物馆,从清光绪帝颁布严禁破坏农耕文化、违者严惩的石碑,到泥塑制罐的手工工作室,再到中外各界喜爱向往农耕文化的知名人士的图册记录,再到巴渝地区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各类农耕用具,最后到包罗万象的上下两层终极展览室。刘爷爷用着稍重的重庆口音娓娓道来,不仅给夏风之声志愿服务队带来一场独特的听觉盛宴,更带来一场文化的视觉盛宴。
之后队员们又听了刘映升老师关于农耕文化的讲课——“兼善文化课堂·爱故乡工作站”,所讲内容是犁、石磨、砻。课堂上,刘映升老师用他自己所写的打油诗歌贴切的向大家介绍了这些东西的材质、组成、功能等。“老水牛拉老犁头,退出历史使人惆。养我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深悠悠。”颂尽犁在中国农耕历史上的作用;“砻子似磨不是磨,木头竹子非石凿。大米白面千般苦,磨子磨面砻脱壳。”歌尽砻于农耕文明中的作用。大家听着诗歌,看着实物,对农耕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既震撼于华夏祖先的智慧美德,又感动于刘映升老师对农耕文化的坚守。
悠悠华夏五千年,深一下、浅一下地见证着人和自然天地的慢慢契合。风一来一去,又一去一来,巴蜀农耕文化总是自得其乐。而那样一位已过古稀的老人仍于自己的天地里坚守着他的星空、他的梦,从未停止过对巴蜀农耕文化的热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