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星期四,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者服务队伴着夏日的艳阳和炽热的热情,我们踏上了去往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的考察调研之路。乘着早上七点的晨光,踏着曲折的山路,一路颠簸,在八点时,我们赶到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对其进行考察和调研。
九点,列馆的负责人刘老师带我们进入到陈列馆的休息室,并且贴心的为我们打开了风扇。在休息了一会儿后,巴渝农耕文化的馆长来了,他是一位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是仍然充满精神的老人。刘映升老师面带着微笑的说:“孩子们,欢迎你们的到来。”而后慈祥而又充满活力的谈起了他的生活经历与对农耕文化传承的看法。
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在刘映升老师小的时候,周围都有许多户人家,邻里之间特别热闹,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但是现在,由于政府拆迁和开发,周边只剩下爷爷这一户人家。除此之外,爷爷还谈到了当初建设这个农耕文化的陈列馆的初衷,一是随着城市化越来越深入,农耕文化也逐渐在被人们遗忘,他不愿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二是他想让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农耕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寻回根,同时也让政府能够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在初步了解到农耕文化后,刘映升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了许多陈列馆的照片,其中包括一些社会各界,甚至有国外的人士来此考察参观的照片。当然还有刘映升老师所获得的一些证书和演讲的照片。之后带我们参观了农耕文化的传统工具,这个展览馆一共有三层,从外貌上来看,墙壁上长满了爬山虎类的植物,里面也并不大,而且装饰也并不奢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简陋,但是这里面可以说是包含爷爷所付出的辛勤的汗水以及对农耕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的坚持。
在最后,刘映升老师给队员们讲了一堂有关“兼善文化课堂”的农耕知识的课,主要是讲了两个工具石磨和砻的用途和区别。同时还让我们背诵了两首与这两个工具有关的打油诗,当然,打油诗是刘映升老师自己写的,这些打油诗里不仅包含了制造该工具的材料和用途,还包括一些对农耕文化正逐步被人们所遗忘的感想。
农耕文化,它代表着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根,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古国的一个成员,我们有义务去继承和保护这些智慧与文化。而在现代的喧嚣城市化里,我们不要迷失了自我,要寻回我们的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