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总体下降趋势明显,波峰值在不断降低;前两次价格波动的幅度远大于后两次,波幅渐趋平缓;价格波动持续的时间长度不同(以CPI=3%为界限),价格水平持续高涨时间由6-7年缩短为1-2年,由此可见经济的稳定性和国家对CPI宏观调控的有效性都在不断提升。
由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变动,分别发生在1988年、1994年、2008年和2011年。
(1)1988年“双松”政策助推CPI
1985年国内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全年CPI为9.3%,国家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调控,1986年CPI回落至6.5%。但是由于强硬的财政紧缩手段,原本商品经济短缺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国民经济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2)1994年投资过热致使CPI高企
1991年起,我国市场总体状况有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小于求的短期经济逐渐消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物价水平在1991年处于较低状态,CPI为3.4%。
(3)2008年食品价格上升推高CPI
2007年初,由于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食用油和蛋价格也大幅提升。而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一,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存在复苏要求,同时,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直接带动了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扬;二,农业生产比较收益逐渐下滑,通过粮价上涨实现补偿;三,由于传染病和瘟疫的传播,农民大量减少养殖数量,猪肉和鸡蛋供不应求,推高价格,加之猪的成长周期长,从而使其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4)2011年内外因共同推升CPI
自2010年5月CPI突破3%后,我国物价持续上涨,进入2011年涨幅加大,7月份CPI达到6.5%,之后略有回落,但仍在高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17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