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混放是污染,分类成资源”。实行垃圾分类,不仅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挖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响应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号召,2020年12月至今,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 调研队在山东省内16个地级市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实践调查。本次实践活动由地理系副教授陈伟、辅导员欧阳德龙共同指导。
走进村庄,实地考察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采取线上与线下调查相结合、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83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通过实际观察及对问卷的分析,团队成员发现,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技术相对落后、资金较为欠缺,是垃圾分类处理相对薄弱的地区。这不仅阻碍了乡村振兴及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也为节能减排工作增添负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迫在眉睫。在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团队成员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村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3%的村民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村民垃圾分类的意愿与行为被迫产生分歧,阻碍了农村垃圾分类有关制度条例的有效落实。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也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活动,组织当地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发放、讲解环保宣传材料。
走进相关单位,获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程
考察期间,团队成员与县级、镇级政府多名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翔实了解不同区域的地方政策对于垃圾分类推行的保障作用。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所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等内容,团队成员与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最终得出结论。目前省内大多数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垃圾分类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团队成员提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垃圾分类相关服务机制,同时,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市-县(区)-镇-村”的多级监管机制。此外,还应创新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方式,加强村民环保教育,让垃圾分类在农村蔚然成风。
本次社会实践的开展,不仅在农村普及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提高了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了村民垃圾分类的意愿。同时,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认识社会、奉献社会的宝贵契机。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粗放管理向标准化、科学化管理转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是对国家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的积极响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23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