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有这么一位教师:潜心专研民族学、人类学数十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曾放弃,他就是杨庭硕老师。杨庭硕教授从小患有眼疾,在吉首大学执教20余载,80岁的他,依旧坚持着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等教学研究。
杨庭硕(1947-),男,贵州贵阳人,吉首大学终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委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学学会理事。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学术指导、首席专家,湖南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学术指导、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国内高校客座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韩国江源道大学、日本大阪博物馆等国际高校和科研机构客座教授。
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挥洒热血二十载,倾情奉献为吉大
杨庭硕教授自1999来吉首大学任教,到现在2021年,22个春秋。杨庭硕教授在研究中勇于理论探索,注重民族学研究方法实践。他继承江应梁先生的考古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终端验证”等多学科互证的研究方法。无论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每天清晨七点钟左右,他便会来到工作室进行研究和备课,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直至临近深夜,他才会在学生的搀扶下返回住处休息。眼睛不好,那他就紧紧趴在书本上阅读或者学生将文献读给他听是他特有的研究与教学方式,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罕见的执著是师生们对他的评价。杨庭硕教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对学术的专研,像春蚕一生。春蚕没说过什么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杨老师就是这般,潜心专研,致力于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正所谓初心化雨,润物无声。他在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已然是著作等身,如《相际经营原理》(英文版)2019年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出版,已有加拿大、美国、印度等国的专家对“相际经营原理”进行推介;他培养提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不遗余力,时时给青年学子以思想的洗礼与启迪。杨老师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成为吉首大学民族学团队的精神支柱。
一个学术研究的石头——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服务武陵乡村振兴
“21世纪的教授要带着学生下乡,要一起操作才行。我们也要求培养动手能力,我们的研究生、本科生必须要去实践,很多问题都要自己动手,历史必须要学活。现在的一名合格的教授,他必须是个理论家和实践家,历史是属于今天的,而不是照本宣科、一味照旧。”执教严谨的杨老一直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多年来也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武陵山区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农业文化资源丰富。以民族文化资源为载体,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和利用,是杨庭硕为主的吉首大学民族学团队长期思考并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成功协助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领衔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申遗的成功,离不开杨庭硕等老师的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永顺老司城成功申遗后,遗址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带动民族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收。2017年至今,以杨庭硕、罗康隆为主的团队指导申报的“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体系”“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以及“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等四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均成功。
一株夹缝中盛开的花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心奋斗创一流
杨庭硕教授今年已有74岁,但他仍坚持每天伏案工作。当我们问到他最近的工作时,杨教授说;“目前正与罗康隆教授共同主持《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史料的构成整理》的国家重大课题。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目前主要做的是整理相关史籍等前期准备工作,大概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虽然这过程十分繁重且艰难,但杨老语气坚定地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吉首大学就是在干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承担的任务是从生态人类学,这个角度替人类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会迎难而上,担起这个责任,并且我们有勇气干到底!” 尽管杨教授现在已经接近失明,但对待工作和生活时却又是激情四射,活力满满。从杨老的语气里,神态里,我们仿佛能看到青年时代的他,充满着青年人的朝气、青年人的热情以及青年人的担当。他身上散发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67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