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四号,我们“传承非遗,青春助力”实践队去到了许昌市霸陵桥景区,我们将要去拜访许昌市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制香工艺的传承人张书芳,对制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进行实地的调研。
香草的利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为黄帝师的岐伯,尝百草,制药典,成为中华医药学的鼻祖。岐伯将含有多种香味的中草药研成细末,装在丝织袋中,以驱蚊蝇、洁身香体。后怀香握兰,慢惜余薰,渐成时尚。香料自始便成为官家垄断的物品以及士大夫阶层、有钱阶层的消费品;成为高官显贵显示身份的物什。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陆游的这段描述,虽有夸张之嫌。但香气之浓郁、超异,非寻常百姓奢想。
芳香四溢,香烟缕缕,为文人雅士们所共同向往。读书焚香,以求取静与诚,感受高洁清雅的品味;在斗室中沉思默想,感悟人生,关怀社会。焚香取静,营造空灵安逸的氛围,以求得怡然、自持的感受。这样人为地营造一种宁静、幽雅的气氛,很适于参与者的心态与情趣,体现出人境合一之美。
诸多文人乐以“居士”自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东坡居士苏轼,易安居士李清照等等,常焚烧炷香,宁淡方寸,至诚取静。这种静与诚,与儒家所推崇的“诚心”相同,在焚香上达到一致,促进了香料在上阶层中的应用。
儒学中兴,敬奉佛道,烧香还愿,焚香念经。“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为佛经之要。随着佛道两教的发展,焚香礼拜更盛。宋代以后,推崇人文精神,崇尚礼性,进而借奇香异物,薰身薰心,充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概括起来主要有:修制、蒸、煮、炮、炒、炙、烘焙、研磨、成型等工序,张先生说天气是制香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会制香,古法手工制香的理念是制香如制药,必须选用纯天然的香料原材,按照祖传秘法配伍。
张先生表示现在进行传统手工古法制香的已经很少了,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实践队的宣传,让古法制香这门手艺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也希望,能够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532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