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传承非遗,青春助力”实践队来到了禹州,在素有“药都”美誉的禹州,不但有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而且有流传了千年之久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禹州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以其历史的悠久、制作的精细、内涵的丰富,成为今年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千百年来的演绎着“药不经禹州不香”的神话。
今天实践队来到这里,走进有着几千年中药炮制历史的禹州市,试图通过感受这里的“浸、泡、煅、煨、炒、蒸、煮”等的独到之处,感受炮制之法“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也借此感受许昌大地留存千年的文化积淀。
在禹州市中药加工炮制基地中,实践队员们见到了它的第四代传承人朱改莲女士。在展览馆内,朱女士向实践队员们演示了中药的切片,切下来药片完整、均匀、色鲜、不卷曲、不麦形,药效赧佳。接着,朱女士让实践队员们亲自体验了中药切片,感受了中药炮制的过程。
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是禹州市历代名医不懈努力的结果,除“药王”孙思邈之外,汉朝医圣张仲景也曾在禹州悬壶开诊;南齐褚澄,著有《褚氏遗书》,医术绝妙且医论精辟;元朝名医孙相世,家传五代,盛名不衰……到清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禹州市的知名中医就有182人,到解放前的1920年—1930年期间,禹州的名医达393人。正是由于历代名医荟萃,在禹州才流传下来了独特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并演绎出了许许多多有关名医治病救人和药材加工炮制的传说,这门技艺更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家期待着它经过当地政府和有志之士的保护、锤炼,继续演绎“药不经禹州不香”的神话。
实践队员们还来到了禹州市顺店镇,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奥秘。这里的刺绣业始于宋代民间传统手工工艺,至明朝繁荣时期,仅镇区就有数十家丝货行、染坊,数百家机户、上千架织机,数千名织工、绣工。“绿丝红绸银飘带,如林绣女飞针忙”堪称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至康熙年间,沿许洛故道,刺绣作坊、店铺绵延五、六华里,到乾隆年间丝织刺绣业达到鼎盛,镇区西北部由70余家商号捐建的山西会馆,便是历史的明证。顺店镇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绣品产地和刺绣产品交易市场,素有“中原刺绣之乡”的美誉。
实践队来到这里拜访了刺绣的传承人康传珍女士,她向我们介绍了各式各样的绣品,有淡雅宁静的山水花鸟画,也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肖像,每一个作品都针法细腻,布局有序,色彩明丽,令人叹为观止,在穿针引线中缔造艺术之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573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