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红色情怀探老党员,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岳楚涵
以史为鉴,知兴替晓得失。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为明党史跟党走,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未来”支教团队在结束前期招生工作、准备工作后,2021年7月7日在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五龙村村干部的带领下支教队员们特意拜访了村里光荣在党五十年老党员。
马玉森——把我这一生献给党
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支教队员们走过弯弯绕绕的小路,旁边即是耸立的大山,上坡又下坡,下午三点钟的毒太阳丝毫没有晒走队员们的热情。队员们到达时,马爷爷和他的老伴早已等候多时,待支教队员进屋,又塞给队员们一人一瓶奶制品,忙上忙下。“我和恁们说啊,俺第一次见毛主席的时候啊,那真是激动得不得了,眼泪哗哗流,一点都没有给恁们夸张…..”面对支教队员们年轻的面孔马爷爷回忆起了自己初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马玉森老人,距离他入党已经整整过去了五十周年。五十年岁月匆匆流去,当年因初次见到毛主席而激动流泪的青涩小伙现如今已成为了对晚辈敦敦教诲的古稀老人。回忆起那段军旅岁月,马玉森老人仍然记忆犹新。“当年俺十七的时候就离家去北京当兵,安排我在天安门值班,大夏天哟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一动不敢动,那汗往下淌一地。”听到马爷爷的故事,支教队员们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呼,他们惊叹于马爷爷的顽强意志,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特性。
由于腰间盘突出越来越严重,身体的透支迫使马玉森老人退伍归家。回村后,马玉森老人没有仗着退伍军人身份和党员身份要求村里大队给予优厚待遇,而是选择了依靠自己白手起家,从亲戚好友那里借钱买牛买羊,踏踏实实地存下了一笔笔钱,并且还清了债务。“不要给党添麻烦,党对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好,啥事能靠我们自己就要靠自己来干”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党人的觉悟。在支教队伍拜访过程中,马爷爷全程挺直腰板,精神矍铄,经历了半辈子风吹雨打目光仍然炯炯有神。在支教队员们拜访结束时,多次劝阻马爷爷仍坚持送我们到大门口,目送支教队员们离开。他的目光中有着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也有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对新一辈人的期望。
孙振克——成为党员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离开马爷爷家之后,支教队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又继续前往下一个老党员家中。从村的这一头到村的那一头,从柏油路到小土路,这是真正的上山路。柳暗花明,大槐树下便是孙振克老人的家。孙爷爷也早已在大槐树下等候支教队员们多时。孙振克老人为支教队员们取出了他在党五十年所颁发的奖章,奖章闪闪发光,正如共产党员那闪闪发光的优秀品质。谈起那段特殊的岁月,孙振克老人仍然记忆犹新,“俺是1969年入的伍,先是在侦查连后来又被调到了炊事班,我在军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背着行军锅走十公里山里,在一个小时走完咯,累是真累哩,但是心里特别踏实,因为俺们背着行军锅,就是肩负着全营的吃饭保障,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党员的宗旨….”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传承,大槐树下蝉鸣阵阵,似乎也在为这种精神而鼓掌。在队员们拜访过程中,孙爷爷反复提到了一句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正是老一辈人的红色革命情怀,以及骨子里的红色基因。
两位老党员用他们的革命经历告诉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思想上要坚定信念,坚守信仰,默默为党工作,牢记使命再出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同时两位老人都提到年轻一辈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未来的美好生活是要靠年轻人去创造的。年轻人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惧风雨,勇挑重担,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通过对在党五十年老党员的探访,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未来”支教队伍对个人理想和国家信念相融合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为接下来的支教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加强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基层教育带去希望。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整行装再出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581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