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星虽陨落 当照世长明
为纪念前不久与世长辞的两位伟大的国士,追随他们的精神品德,激发我们下一代前进的动力,7月10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观海岛发展景,行秀山水间舟”海岛资源利用调研团组织了忆前辈精神美德的活动,提升了我们的思想感悟,更好地传承先贤的光与热。
想病人所想 急病人所急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或许是这个名利社会的一股清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名誉算什么东西,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总所周知,很多医院的专家们都不愿意接受失败风险较大的病人,因为这会对他们的名声和业绩产生影响。但是,吴孟超院士却不会拒绝这样的病人,这并非因为他对自己医术的极其自信,而是他要给病人希望,珍惜每一个让病人重获新生的机会。
面对当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严峻情形,我们总是呼吁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对医生而言,除了精湛的医术以外,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铭记入行初心。而吴孟超院士就是这样的人,只要遇到求助的病人,即使不在工作的时间,他也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病人。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他更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吴孟超主张为病人节约,认为:“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病,让全家人都高兴,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再从患者口袋掏钱。”他对科室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2019年1月,吴孟超退休,他表示:“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吴孟超此言应当不虚,在退休前一年,这位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每周组织3台手术。为了保持手的灵活性,他甚至设计了一套保健操,每天一有空闲就做。在电视节目《朗读者》上,与吴孟超并肩作战多年的护士长通过一封信向观众展示了吴孟超的辛苦:他每次手术后,手术衣都被汗水湿透,双手都会不停颤抖。但是,正因为心怀对治病救人的热爱,吴孟超表示,在手术室倒下,也是他的幸福。在时间长河里,没有人的生命是永垂不朽的,但是在中华悠悠的历史上,总有人万古长青。
社稷稻禾可乘凉 此心安处是故乡
就在吴孟超院士离世的不到五分钟,我们的袁隆平院士也与世长辞。“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然而,在一个安宁平静的午后,他们却悄悄地相继走了,再也不会回来。
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究过,并未成功。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笑,投身这一研究。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袁老一生。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证明这是科学,更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有梦想,了不起。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美国一位学者说,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袁老顶着夏天的烈日、走过秋天的泥泞、踏着冬天的风雪,教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带更多人迎来春天的朝阳。袁老说,“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今天,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瞻仰、赞美、崇敬他们,将他们视为中国天际最明亮的星。他们是伟人,是英雄,是传奇,更是时代的灯塔、中国的脊梁。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在缅怀两位国士的同时,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他们的光和热继续传承下去,用行动点缀着祖国的大好江山,立凌云之志,舒报国之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12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