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筑梦新时代。2021年7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践队来到三明市“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参观学习了解沙县小吃的相关历史文化和最新产业趋势,通过亲身实践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来探索青年人乡村振兴的新方向。
沙县小吃不仅遍布全国,而且在全球62个国家等地区分布广泛。沙县小吃凭借其风味独特、经济实惠和方便快捷的特点“勺扬天下”。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之关键。”在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夏茂镇俞邦村,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实地了解沙县小吃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习总书记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沙县小吃之所以能够驰名中外,离不开沙县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来发展当地的小吃,通过自身的不断打拼创业,建设了美好的幸福家园。我们通过在俞邦村的走访调查了解到,“扁肉是砖头,拌面是钢筋”,这可以说是当地村民创业打拼遇到困难时的自我勉励。沙县人民就是有着敢拼敢闯,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才有今天沙县小吃的出名。
(图为实践队在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留影)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俞邦村沙县小吃的发展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体现,在发展中尤其突出了乡村振兴中的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我们在今天下午参观了俞邦村的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了解到沙县小吃品种繁多,现有110种,其中最出名的是扁肉、拌面、蒸饺和炖罐“四大金刚”最为闻名。当地村民通过建造文化馆、在街道摆放小吃内容展板、建设美食街、在线上设置微信有关于沙县小吃的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让来访的游客更方便于了解沙县本土小吃文化。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沙县小吃文化馆)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魂”。实施乡村振兴,要发挥文化凝聚人心、鉴定信心、引导村民的作用,才能激发更多的村民投入到乡村
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俞邦村的沙县小吃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颗启明星,在2007年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正在不断的推进和发展。我们通过采访村民了解到,当地居民仍在不断的挖掘寻找村内的小吃文化,特别是已经快失传的小吃制作手艺,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帮忙宣传俞邦村的沙县小吃文化,来吸引更多的人到俞邦村旅游参观,能够把当地文化氛围和旅游要素结合起来,让沙县小吃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此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此外,我们在走访俞邦村过程中见到不少的“扁担挑”,由于早期交通不便,当地村民利用一个扁担,挑着小吃的应用之物,然后一边放水和一边放汤的沿街售卖,这就是“扁担挑”的由来。俞邦村民实干勤劳的工匠精神,沙县可口的美食少不了背后一双双辛勤劳作的双手和朴实平静的匠心,实干才能实现梦想,沙县小吃名扬四海的背后是无数默默辛劳付出的手艺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沙县小吃点赞的重要原因。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调研俞邦村特别强调,“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在产业振兴中,机遇、眼界、市场需求和创新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据了解,早期不少的俞邦村民,就是利用“扁担挑”的方式把特色的夏茂美食带出村外,后来慢慢的演变成小作坊、夫妻店,到后面的连锁店和公司,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沙县小吃的“进化论”。村民们吃苦耐劳的打拼精神,是沙县美食“小吃变成大产业”的成功因素。如今,沙县小吃在各地已经拥有了门店8.8万家,年营业额5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人群30万人。沙县小吃作为产业支柱的第三产业,通过干部带头、政策扶持、当地人外出开店等发展方式,使之成为了沙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乡村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够保持足够的定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才能够保证乡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实践队收获颇丰,俞邦村作为小吃的发祥地,有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层的文化精神,值得作为当代青年人的我们学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32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