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
国学文化是民族的瑰宝。一个徒有金钱的民族算不上富有的民族,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持久地傲立于国家之林。
我们真的失去民族自信力了吗?
从启蒙运动开始的文化大批判,到现如今仍然残留在社会中的媚外思想,我们的国学经典一直备受争议。一个人一生中至少要阅读一本国学经典,他的学识才能真正扎得住根。
2021年7月15日,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德育艺心,矢志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服务团来到龙泉街道紫云社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为社区的花朵们浇灌民族文化的活水,将教育的底蕴扎根。
虽对国学经典的评价众说纷纭,但是这次国学教育,我们仍旧选择了《三字经》这本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以整齐的格式、显明的事例、优秀的美德而被人们广泛熟知。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究竟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态度呢?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知道,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历史,这个民族的发展就缺少内趋源动力,就如同一辆火车缺少轰鸣的火车头,一汪清泉缺少了泉眼。一味追求外来文化,并且被其俘虏架空,就会遗忘自己的方向,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的弊端。
志愿者们通过引导小朋友们理解论语,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只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拥有民族自信、民族宽容。在优秀观念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化为己用,才能使得文化不断丰富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人素质的导向。对于中国来说,道德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如今虽弃文言文不用,但在学习时,我们仍会学习古时文言文的经典著作。这是源于学习文言中优秀品质的目的。我们能从《出师表》中学会“忠”,小朋友们也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从《三字经》中学到孔融让梨的“谦”,从九龄温席中学到“孝”。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可以从老祖宗留下的经典里学到什么呢?
取之精华,弃其糟粕
部分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在现代被定义为糟粕,是文化辩证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表现。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将文化投入实践中,是辨别文化优秀与否的重要途径。孩子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只有他们在引导下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核,民族文化发展才有未来和希望。
传统文化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我们文化发展特色化目标化的指向针。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演绎,而不是片面化的复古,真正做到旧“锦”翻新“样”,后“波”胜前“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49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