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童梦”社会实践队开启调研活动的第二天。在调研之前,借助身为湛江本地人的地域优势和人脉优势,我深入地了解了雷剧的文化历史,对其悠悠300余载的历史感到由衷的敬佩。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发展阶段,到剧种形成历时300多年。旧时,雷州歌是以雷州方言自我歌唱,自我抒情的民间歌谣。据传,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端午节,海康南渡河赛龙舟沉船死人,翌年,麻扶村乡老改为“赛歌台”,进行赛歌活动。自此,雷州歌登上舞台(乡里人称踏楼板)。后来,由民间歌手自由组合,逐渐形成雷歌班,又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当年,姑娘歌一般是用两个石碾(俗称石牛)并列竖起,中间搁放一块牛车板即成舞台。对歌唱词是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无所不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2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歌剧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并把雷州歌剧更名为雷剧。自此,雷剧工作者对雷州歌剧进行深刻的改革,着重解决唱腔问题,对舞台美术和音乐开展全面革新。经过20多年的不懈耕耘,原“姑娘歌班”、“雷州歌班”和群众“口头歌”的各种唱腔和唱法已被完全掌握。
雷剧来源于生活,又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生活。把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传奇人物搬上舞台,把人生百态用戏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用最简单的故事,满足人们最深层的心理期待。
雷剧是湛江地方文化的宝石,经历岁月的洗涤,在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在舞台上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69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