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治环境,兴农旅”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浙江省平湖市农开区龙兴村,通过对当地“千亩稻田”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了解当地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当地村干部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千亩稻田”的农田氮磷拦截生态沟渠、圩区水系循环利用模式、节水涵养模式、稻田尾水循环利用模式、稻鱼(虾)共生模式,让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千亩稻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生态革命,意义重大。实践团成员们运用自己掌握专业知识与当地村干部交流对于稻田治理模式的看法。
平湖建设“千亩稻田”绿色高效示范坊,探索形成“生态拦截沟+生态塘”、“生态拦截沟+生态水系”、“生态拦截沟+断头浜”和“鱼稻共生”四大治理模式,每种模式各有特色、因地制宜,覆盖地域广阔,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田灌排,对乡村的环境治理意义重大。上千亩长势良好的“标准田”,田边修筑的生态拦截沟渠;叶家浜水面上的光催化零碳净水模块“网”,生态堰坝与周边的河边湿地相互作用。“千亩稻田”多年来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已基本实现水稻不减产、退水不直排、品质有提升的一套适合平原河网地区水稻绿色高效发展的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涵养与景观美化相互交融。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明白了工程设计与专业知识的运用,并不只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特色,优化环境。面对方案的设计要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方位思考问题,注重各个方面的平衡,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73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