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车子右拐,驶入姚村镇的下里街村,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番景象。接着,实践队队员在村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下里街村,了解了下里街村的新型发展模式。
踏上石桥,可以看到一家便利店。店主人30出头,据他讲述,这个店铺是村里免租金租给他,自负盈亏。他是村里唯一一家建档立卡户,下里街村村委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实履行了党“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接着讲解员带队员们参观了菜园,百花园,百果园以及如意山。实践队员了解到,目前,下里街村形成了以研学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讲解员介绍,菜园主要由前来研学的学生在村民指导下体验种植,日常维护主要由村民有偿进行,而且每位村民每年可以享有五百斤菜。这个模式做到了研学、就业、农民菜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第一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方便了民众生活,又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创新思路,变废为宝。
路上,实践队员注意到,有的地面硬化并非是水泥地。讲解员接下来的话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惑:“村民扒掉旧房子的砖块,扔掉了可惜,所以就用它来硬化地面。这样不仅废物利用,而且便于土地之后的恢复。”在下里街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把家家户户的磨盘收集起来用来搭建假山,河水清淤的土堆了一座如意山。
“你得搭起台子,这样才有人来给你唱戏。”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队员问道:”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是国家会给相应的政策支持吗?”说起这个,讲解员脸上散发着自豪的光芒:“不是的,村庄改造初期,我们走的是自筹资金的道路。一部分资金是村里之前攒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村民的捐款。当然了,没钱的就多出些力。我们不等不靠,你总得搭起这个台子,别人在你这儿看得到希望,才会有人来给你唱戏。“
这个坐落于红旗渠畔的小村庄,传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地因时制宜,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了今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好生活场景。
如今,曾经那个满是泥泞小路,小河臭气熏天的村庄早已旧貌换新颜。在村党委的带领下,紧跟党的步伐,下里街村已经形成了以研学产业为核心的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可借鉴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91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