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老军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为新中国扛枪打仗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将祖国的嘱托,人民的安危记在心里,用铮铮铁骨铸就固若金汤守卫之城。
他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7月16日,民商法学院“燃烧的远征”开展为期一天的问候老军活动。
王立生老人于1947年参军,1953年元月入朝作战。老人今年92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眼里依旧可见光彩。当年老人坐火车过江入朝,随后在后勤部门管理枪支弹药,每天负责登记和搬运弹药。弹药库为了隐蔽,藏在山洞里,士兵们白天晚上都在山洞里,极难见得日光。白天有美军的飞机轰炸,战士们躲在山洞里听到头顶上头轰轰地响,待夜晚降临,便快速将枪支弹药搬运到安全之地。下雨时,山洞里总会漏水,为了防止弹药受潮,战士们一边用塑料布堵住漏水口,一边将弹药搬往高地。如此劳累的工作,使老人的背逐渐弯曲。正是这弯曲的背,扛起了一箱箱的弹药。每一位后勤战士都用他们的双肩保证了弹药的运输,他们的肩膀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肩膀,他们的背是世界上最笔直的背,他们的步伐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步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保家卫国,解放全人类,这便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梦想。回国后老人曾任支部书记,当时物质条件匮乏,没有足够的机器,老人自掏腰包买了机器。老人说,:“我对百姓从来没有使过坏。” 真正践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韦兴俄老人于1945年3月入党,1950年10月25日入朝作战。那一年老人从河南省坐车到东北,穿着国家发给的绒衣和布鞋便到了朝鲜。老人是铁道兵,主要负责抢修被炸坏的铁路,当时武器缺乏,铁路队只有汉阳枪,没有手榴弹,大部队打到哪,铁路队就跟到哪,以最快的速度抢修被炸坏的铁路。刚到朝鲜的时候,连高粱米也吃不上,老人喃喃道:“高粱米很好吃,东北的高粱米很好吃的,很有营养。”老人看着窗外,眼神黯淡,不知道想起了什么,大概是想起当年连队兄弟们一起并肩作战的场景吧。“后来军队吃上了从国内运过来的炒熟的大米,渴了,便抓一把雪塞进嘴里嚼嚼当水喝。”当谈起这些事情时,老人却挥挥手笑着说:“这都不叫苦。”当年的连队队友已全部阵亡,老人还记得当年的一位队友被炮弹击中,尸骨无存,仅仅留下了一件衣服,一位队友,头部被子弹打中,当场身亡。一次老人正在抢修铁路时,脚趾被一尖锐物品砸中,低头一看,是弹药的炸片砸在了脚趾上,导致脚趾被砸断了三根。战友已逝,老人望着窗外,嗫嚅着没说话,胸前的徽章似乎在诉说着当年在战场上那充满硝烟的故事。当我们快要离开时,老人坐在椅子上平静地说:“你们现在跟我说话,到了秋天啊,我就没了,但是我不怕死。”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远处传来汽车轧过马路的声音。
老军已老,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更不会忘记。书写在书上的记录,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镌刻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却会永远清晰。社会的浮沉没能腐蚀他们,经济的浪潮没能淹没他们,他们一味的在孤寂中燃烧着似火的激情,一味的在雪域高原上守候着那片安宁。更一味的在一次次烈火中书写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一顶军帽,顶的是责任,一身戎装,穿的是庄严,一双军鞋,走的是神圣,一个军人,看的是军魂,担的是使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93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