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辑里湖丝经纶天下,淤溪莲种福被苍生”,南浔湖丝有名,以辑里为佳。为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辑里湖丝”的百年传统制作技艺,我们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组建立“辑丝有礼”实践团队汇聚青年力量,主力乡村振兴前往湖州南浔辑里村与非遗传承人顾明琪老先生进行了一次对话。
顾老先生的家在辑里村普通的农家房子,一进门我们就被铺了一地的蚕茧吸引不由感叹。隔壁一间屋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的是辑里村仅剩的最后一台传统手工缫丝车。在传统的手工缫丝车旁边是顾老先生改良过的手工缫丝车,既保留了手工的技术又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效率,是对非遗技艺的一次革新。
经顾老先生介绍,一个小小的茧子要经过剥茧、挑丝、抬头、压轴、卷绕等重重工序才能真正“破茧成蝶”,变成精美的辑里湖丝。这样的制作流程使得辑里湖丝具有“丝长而韧,能挂八个铜钱不断;丝白,富有光泽;丝胶重,保存期长”等特点而名声大振。而辑里村桑盛水清,育蚕制丝环境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如今,传统手工丝织技艺因机械和材料的发展而走向衰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是,顾老先生说,手工制品也有它自己独特的没有办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在通过手工很多在蚕本身的天然元素没有被破坏,那些对丝织品本身可以加价的天然元素还保留着,而且在制作工艺上很多细节都可以兼顾上,但是呢,机器是没有办法的,那些细节在很多程度上就决定了丝织品的质量,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丝织品都是假的,从原材料的茧开始就开始作假,导致很多丝织品的质量不良,如果是人工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然后去解决,丝织品不好的几年不到就掉丝了,好的可以当作传家宝一直用,经世流传永不变。顾老先生向我们诉说了古时候家家户户养蚕缫丝的传统,而现在年轻人因为经济效益低而很少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湖丝产品的受众面不广,使得传承工作难度较大,只能让家中直系的下一代进行传承。
面对这些困境,顾老先生也一直在寻求突破点——把辑里湖丝运用到琴弦、降落伞绳索等普及面较广的市场,并将缫丝机器改良过,与南浔古镇等景区合作推广、参加各种省市活动积极宣传。同时也提到希望政府能加大在校园的宣传力度和实现土丝的文化创新和产业化,提高传统技艺传承的信心。
通过这次非遗文化的探寻,我们深刻地理解了非遗文化不是一味地“喊口号、讲理论”,也不是一味地“卖情怀”,每一项非遗项目中都有许多值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去挖掘的瑰宝——非遗文化之所以是非物质,在于它的精神性和文化性,而这些蕴含其中的刻苦、匠心更需要在技艺的传承中被继承被发扬。同时也要学会与时俱进,让非遗文化成为真正的“潮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相辅相成,才是真正的归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04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