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实践团走进怀远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引导青年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大力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7月13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以“走进怀远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践将当地的生态状况将旅游发展作为本次调研的重点。高莉莉老师就怀远县特色生态种植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展开带领团队走访调查,助力乡村生态园带动地方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团队在安徽财经大学西门口合影 唐安吉 摄
传承种植文化力,推农业发展
绵延乡音调研小队深入基层,前往所在怀远县新上村的“龙杰生态园”了解相关果蔬种植情况并深入种植基地实地考察。了解生态园内种植面积已达五十余亩,基地内有不同品种的石榴,模式是农家乐的类型,还有猕猴桃和梨子,有大棚葡萄,枣子,树莓,车厘子等多种品种,保证生态园在一年四季都有果源供应。其中积极引进了新品种果树苗,并且结合实际大胆尝试新品种果树的种植。生态园得到当地政府地大力支持,如大棚技术支持和相应的财政支持。基地营销模式是多样的,不仅仅只通过售卖批发蔬果获利,也通过嫁接新品种果树苗获利。农民获利方式不再单一,发挥当地特色产业的新模式在怀远县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紧接着,队员们参观了龙杰生态园内的种植大棚,其种植规模让队员眼前一亮,果树品种也是琳琅满目。然而,最为出众的果农因地制宜的种植模式。果农培育树莓、石榴等当地盛产的果树,发挥当地地域优势,不仅石榴和树莓的产量上来了,更是打造出了怀远石榴之乡的品牌优势。
队员在采访当地农户 颜志宇 摄
完成脱贫摘帽奋斗乡村振兴
通过“创新扶贫方式”、“攻坚难点”、“政策举措”、“四个不摘”、“两不愁三保障”这些词,让农民看到了怀远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坚持“四个不摘”,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聚焦重点帮扶村和薄弱村以及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着力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强化责任落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确保2020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切实了解了群众面临的问题,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对基层群众进行宣传,使群众更加了解扶贫,相信扶贫。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强力推行特色产业种植,对贫困户展开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到目前为止,怀远县农民种植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其公共基础水平共13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走进新上村村委会党员服务中心 颜志宇 摄
加速农业转型,打造产业基地
参观结束后,团队就新上村特色龙杰生态园进行讨论考察。种植园基地中队员们看到了香浓香瓜、各种翡翠石榴、柱状苹果树以及自主嫁接的其他果树等。其中2020年采收石榴25万斤,利润约48万元。据悉,该种植园承包了7家贫困户的土地,并为附近贫困户提供工作,全年可带动30余人脱贫致富。
种植负责人讲解石榴品种特色 颜志宇 摄
随即,小组成员开始了对生态园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小组就贫困户对国家扶贫政策的了解以及政策是否到位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切实深入贫困户的生活,了解国家国情。其中,产业扶贫计划中,当地政府对缺技术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资金补助,及时发放危房补助解决住所问题,对身体抱恙的贫困户在新农合上给予帮助,减少其医疗上的负担。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力争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生态园大棚种植成果 鲁长运 摄
振兴政策先行,共创美好家园
提炼“三农”领域丰富法治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法律体系的最新成果,将极大夯实乡村振兴的法治基础,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政府,必须把乡村振兴的主体权还给农民,同时不断对农民赋能,培养农民的乡村振兴能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通过此次走访调查,队员们不仅对国家的扶贫摘帽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次走访看到农民顶着烈日劳作才更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技术提高效率?如何将农村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广?如何利用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这些答案在路上,需要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来揭示谜底。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每个人受益匪浅。大学生同样作为国家政策的受益者,时代的弄潮儿,更将全身心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23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