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汗滂沱,昨夜清凉梦。不知不觉间,为期八天的调研工作已经过半。为继续探寻苏区红色文化,7月18日,“南夏”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队走访紫金县苏区镇当地居民,询问他们对革命遗址保护当前苏区发展现状与的真实想法。
传播红色文化,你我义不容辞
穿梭在大街小巷,镇内的苏区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和宣传栏随处可见,政府传播苏区红色文化的建设可圈可点。但在前几日实地参观革命红色遗址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对部分遗址的管理较为松散,保护力度也并不够,许多遗址的周边有很多杂草垃圾,甚至还有居民在遗址附近种植农作物,以及畜养鸡、鸭等家禽,这些行为都容易对遗址产生破坏。一位恰逢暑期回乡的大学生说,居民们对于在遗址周边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禽的情况习以为常,政府在这方面缺少了管控力。但如果禁止居民们持续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引起许多居民的反对意见。
花朝戏是紫金县的地方传统戏剧,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唱腔朴素健朗,语言生动形象,真实反映了紫金县客家人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精神个性。其中,有根据“血田惨案”编制而成的大型现代花朝戏《血田英魂》等精彩作品。
在深入参观以及采访到一位参与过108位烈士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雕刻工作的爷爷与他的家人后,我们了解到,虽然今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旧较慢,居民平日的娱乐活动较少,娱乐设施规模也较小。爷爷的妻子对紫金花朝戏很感兴趣,她和其他的奶奶们会自发组织排练节目并给当地居民演出,奶奶还给我们展示了手机上演花朝戏的视频与图片。这些视频还会放在她们的抖音平台上,将紫金花朝戏传播出去,让花朝戏为更多人所认识。
家乡文化代代传。苏区的红色文化,通过祖祖辈辈的言语和书写,深深印在老一辈苏区人民心中,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深受这里的苏区精神感染,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学习红色文化也呈现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去传播。相比之下,苏区的年轻一代对花朝戏的了解较少,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过花朝戏,这其实是对家乡文化缺乏了解、同时缺乏家乡文化认同感的体现。近年来,“中国风”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由年轻群体引领起一股“国风”热潮,古风音乐、舞蹈类等视频获得大量点击,这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但在我看来,中国的红色革命文化又何尝不是“中国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它既蕴含了无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同样具有强大的传播价值。如果青年们连自己家乡的文化都不去了解和传播,别人又怎么会了解、去传播?
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歌一座城
进入苏区调研的第三天,在聆听苏区革命烈士后辈钟显辉老先生的教诲时,队员们就了解山歌女英雄李素娇的故事,既可怜她早年的悲惨身世,又为她用山歌传递情报、不用枪炮用山歌打倒敌人的机智和英勇感到无比的钦佩。正午时分,队员们第一次接触山歌,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紫金山歌《送郎当红军》。
“送郎五里当红军,再送五里难舍情”,通过学习和演唱,在直接明快的歌词中,我真切感受到了紫金山歌曲调的温婉细腻,体会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多少红嫂在送丈夫当红军后的离别不舍之情以及守望相思。她们守望的,不仅仅是自己坚贞的爱情,更是坚定的红色信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了更好地宣传苏区红色文化,让内容不仅仅只在图文上呈现,队伍在革命烈士纪念碑拍摄了《听南说一夏》视频,视频介绍了苏区遗址群的相关内容,能让苏区红色文化更直观地展现在大众视野中。(通讯员 朱剑萍 陈思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24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