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赴永安市小陶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永安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实践队来到了他们三下乡实践的第一站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寨中村,在系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小陶镇党委宣传部的热情接待下,实践队顺利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宣传活动,以期于实践中深入红色文化、宣传红色精神、助力红色行动。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红色寨中,共谱华章。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的寨中村是他们本次下乡调研的第一站。它位于小陶镇北部,距集镇中心7公里,西靠五爱村,东邻新寨村,寨中村近年重点抓好产业富民、新村建设、设施配套、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文明创建等美丽村庄建设,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沿着层层阶梯,怀着崇敬的心情,他们来到了红军墓前。远处山峦迭迭,云天相间,可谓美哉!而因循此间,曾著星星火!在当地村民的讲解中,他们一起走进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矮岭战争,是连永战役之小陶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一军团曾在此和国民党第三师、九师、八十三师主力进行东线防御战,迟滞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进攻的背后是500多人的浴血奋战。“青山热土埋忠骨,红烛清香祭国魂。”无名烈士墓,有名赤子心!
“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红军墓旁,坐落着一座疏朗而幽静的古宅。1757年,朱文公祠建成,具备朱氏宗祠和书院教学的双重功能。条条家训,字字珠玑;殷殷文化,拳拳赤心。岁月里传承,修缮中重生。在村民的介绍中,实践队成员们对朱子文化之发展亦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每一回驻足,每一次琢磨,皆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星星之火,漫山遍野。而1931年至1937年间,红12军34师、红9团、红9军团等多支部队皆曾驻扎于该村的万馨堂一地。在另一位村民的带领下,他们抵达了目的地。进入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牌匾,其背后讲述着住宅建设与社会地位的交互作用之联结,思及当下,亦是如此。堂内保存着楹联、壁画等物品,每一处皆倾诉着历史之波折。而在该堂修建者(朱逢琳、朱逢其)的第二十二世子孙的讲解中,他们了解到,道光年间有圣旨下发至该户,曾遭偷窃,现收藏于三明博物馆。这个圣旨为丝绸布质,长1.46米,宽0.46米,由锡盒装载而至。伴随圣旨的到来,还有两块“肃静”“回避”的牌子(现因历史因素,已损毁)。实践队成员们跟着村民爷爷走过该堂的每一处角落,感受过去与当下的文化交汇。
随后,实践队成员们在当地朱子后人的介绍下参观考察了继述堂。继述堂建于光绪十二年,房屋属于合式院落,右侧还有一处临时避难的三层小碉楼,堂内存有清代的朱子家训、和壁画。该处亦曾是红12军34师、红9团、红9军团等多支部队驻扎点。据悉,继述堂已入选永安市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目前正在争取省级和市级的文保单位;其目前主要的修缮和保护资金主要来自于理事会的筹款,而整个家族对于该处的的保护热情亦相当高,积极为参与继述堂的保护工作而努力。
通过观察,成员们发现该单位的保护程度相对较高,有经过较系统的修缮维护工作。整体文化氛围较浓厚,多处墙壁上张贴对联及诗作。水墨淋漓间,彰显文化底蕴。“齿牙吐慧艳如雪,肝胆照人清若秋。”实践队成员们对墙壁上的对联进行了仔细辨认和理解体会,而通过对朱子家训的了解与学习,可以看到,它在多方面对子孙提出了要求,包括为人、做事、求学等方面准则,这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朱氏先祖对于后代教育的严格。据介绍,正是这种重视教育的宗族风气代代相传,使得其后代的知识眼界和道德素质皆呈现较高水平。
一方土地,一带风情。实践队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永盛楼,永盛楼(土堡)是朱熹文公第十四代孙存善公来到寨中村后建设的。永盛楼外部堡墙高大,堡内的楼阁是土木结构,共三层。该处也曾经为红9团、红9军团等多支部队驻扎点。据介绍,该地还曾开办过学校,即大陶洋第一小学。而于历史上的1950年,朱文公祠的书院曾搬至该地。
最后,实践队还有幸来到了“三代守望者”朱昌义的家中,同他进行了交流和访谈。朱昌义的父亲是矮岭战斗中的红军遗孤,在访谈中,他与实践队成员讲述了这段历史,也讲述了当年战士们艰苦的生活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他谈到自己红军三代的身世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地要把这样的红军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他一直热忱地守护着这片红土地,每一年都会去祭拜矮岭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并且致力于向年轻一代传播红色故事、倡议人们保护红色文化遗址。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三代守望者”的故事才得以不断地延续和流传,鼓舞着更多人参与保护红色遗址的队伍。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是心之所向,亦是情之所系。通过于寨中村的调研、宣传活动,实践队收获颇丰。不忘百年前的星星之火,风雨飘渺;牢记新时代的初心使命,一路向前!不朽丰碑,伟大征程!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踏上这片红色土地、了解这里的红色故事,做红色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24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