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临水而居,筑桥而行,依桥成市,繁衍生息。为了了解常熟的人文历史,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常铭灯”虞文化——红色传承实践团选择从常熟境内形式众多、分布密集的桥梁开始了解,并且在7月14日下午对西门外山前塘上的甸桥、程家桥和拂水桥进行了实地探访。
一座桥的演变折射出的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变迁。在今天,古桥的交通作用日渐淡化,但却以新的姿态去点缀了常熟古城区的诗情画意,传递着古城的人文历史、建筑艺术乃至民间传说,把厚重的虞山文化都倒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图为甸桥。位于古城门西门外山前塘上,俗称“头条桥”。今存桥系南北走向,单孔拱桥,花岗石砌筑,中宽3.16米,矢高5.6米,全长34米,拱枕上镌刻“甸桥”二字。据其石质及形制,应为明代始建,于清中期重建。
图为团体成员坐在甸桥上静看虞山风景,感受历史变迁带来的痕迹。
图为团体成员从甸桥上走下来。只有亲自沿着石梯拾阶而上才能感受到甸桥浓重的历史沉淀以及那两侧明柱上镌刻的“南无阿弥陀佛”中蕴含的美好愿望。
图为程家桥。据清言如泗《常昭合志》等载,以桥畔原有明代工部尚书程宗祠墓而得名,也俗称“二条桥”。乾隆年间毛琛有诗赞程家桥:“留守台池迹未湮,二条垂柳系船频。游人莫厌连宵雨,正好田家作夜春。”
图为拂水桥。位于古城西门外山前塘上,原名福庆桥,因正对虞山拂水岩,故又称拂水桥。今存桥时系南北走向,单孔拱形,用青石与花岗岩砌筑,中宽3.8米,矢高4.6米,全长31米,拱枕石上镌刻“福庆桥”。
图为团体成员在拂水桥上的合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40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