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踏红色非遗热土,筑乡村振兴梦想”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前往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探索设计一条适合当地的结合红色和非遗的旅游特色路线。且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实践团选择来到亭旁镇。
亭旁历史悠久,同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8年在包定、叶信庄等革命先烈的带领下,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亭旁起义,在浙江省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希望在这里,实践团能够通过实地调研宣讲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递革命信念。
当天下午,分队成员陆续到达三门县,入住当地的红色民宿。经过短暂的集合休整,一起拜访了杨家村,在团委书记和游文雅导游的带领下观看了三门平调的表演视频,参观了杨家祠堂和杨家板龙,并且采访杨家村村民了解杨氏祭冬和杨家板龙的具体内容。
刚到祠堂门口,实践团成员便感受到了杨氏祠堂的几位奶奶的热情,通过品尝带有祝福的特殊糕点和鸡蛋,更好的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氛围。
进入祠堂,扑面而来的是祠堂内隆重的仪式感,庄严肃静,能够感受到杨家先辈的伟大智慧,体会到杨家的优秀文化。在这里杨家的一位奶奶接受了实践团关于杨氏祭冬的访谈。
三门祭冬是传承于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的,在冬至节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三门祭冬历史悠久,其中以亭旁镇杨家村的“杨氏祭冬”为规模最大、形态最完整、传承最完好,至今已流传了700余年。奶奶说,每当举行祭冬之时,各家居民都会从各地赶来,带着烛台等代表着自己的祝福的礼品,共同举行仪式。
奶奶还表示,你们来我们村里看我们的古文化我感到很高兴,希望你们在脑子里有点印象,在很远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亭旁杨家村,有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你们可以帮我们宣传宣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杨家人还没把自己的文化宣传出去,把我们祖先的智慧、祖先的心血宣传给下一辈的人,你们能走进这个祠堂,我希望你们能帮我们将文化发扬传承出去。
杨家祠堂正中央放着杨家板龙的龙头,这里刚结束了一场关于板龙的表演,板龙龙头的造型壮观,配色以红黄为主,龙的嘴里含有一颗红色的绣球,龙头的胡须是由竹子劈成,龙角上印有国泰民安等字。
在游文雅导游的带领下,实践团也对杨家板龙的继承人进行了访谈。杨家板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从谈话中了解到杨家板龙较为有趣的起源。当时是两个老太爷觉得平时生活太寂寞,便打了个赌,看能否举办一个活动让正月十四当天热闹,就这样,杨家板龙便出现了。从那以后每家每户都会利用板凳做一截板龙龙身,每年正月十四,家家户户带着他们的龙身参与到板龙的队伍里绕村游行。在访谈过程中继承人也介绍了板龙的制作过程以及游行路线。
同样,村里祭祀的时候会有五兽(白象,麒麟,狮子,梅花鹿,犀牛)游行,1928街区也因为这个传统出现了以狮子楼,白象阁等命名的建筑。
杨家板龙和杨氏祭冬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在一代一代的继承发扬下,累积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从杨家祠堂离开后,实践团来到了1928文化街区。它是亭旁集镇的中心区块,为纪念1928年亭旁起义而命名。这也是三门县唯一一条以红色文化为主打的综合性商业街区,意在打造成为亭旁红色旅游金名片,让这里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地、党性的发扬地、文创与商业结合的完美街区。街区呈现一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格调,古朴内敛,不失大气。随处可见的非遗文创周边、百工技艺、农特产业、红色党建等元素很好的融入了这个街区,成为了三门县小城镇建设的标杆。实践团在这里观看了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鲍木偶戏”,并对其演出人员进行了采访。
上鲍木偶戏是一种综合了戏剧、曲艺、音乐、雕刻、民间口头文学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独特艺术门类,在浙东一带甚受欢迎。上鲍木偶戏的传承人鲍思当爷爷为实践团带来了演出“夫妻双双看花灯”。在采访过程中,爷爷展示了他的很多证书以及非遗证明,言语中透露着自豪和骄傲。爷爷18岁的孙女,也在学习上鲍木偶戏,将这项非遗文化继承发扬。
在今天的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了解了亭旁镇的非遗文化,通过视频的观看、村民的介绍、传承人的讲解,实践团对这些文化的本身及背后的精神内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期待这些文化能够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82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