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实现“人才振兴”的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最终要靠人才,而乡村地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则需要乡村教育。为对乡村教育现状有更全面的认知,长安大学“洋帆启航·助力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洋县磨子桥镇中心小学,探访乡村教振兴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实践途中合影
通过磨子桥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宝民的介绍,实践队员了解到,在师资队伍方面,磨子桥镇中心小学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招揽青年教师,通过外派本地教师到大学进行短期培训交流、教师轮岗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在控辍保学方面,磨子桥镇中心小学建立齐全帮扶制度与追踪档案,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在素质综合教育方面,磨子桥镇中心小学通过“一校一品牌,一班一特色”措施,大力发展兴趣爱好培养,保证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深入发掘孩子们的特长并积极培养,让孩子们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磨子桥中心小学主要领导座谈
乡村产业——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实现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得增加农民收入,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产业链条越完善,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为对乡村产业现状有更加全面的认知,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洋帆启航·助力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洋县“苏陕协作”项目厂房、走上磨子桥镇有机种植园田埂,探访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方法。
走进“苏陕协作”项目厂房,实践队员分别与手套厂、鞋厂、电子厂相关负责人和一线工人进行访谈。通过采访一线工人,实践队员了解到,厂房一线工人大多为附近居民,厂商会优先招纳贫困人口,政府会为这部分贫困工人提供一定的工资补助。电子厂负责人陈秋利介绍到:“政府修建产业园后将厂房提供给各个厂商,并且为其免除前几年一半租金和税额,以此来吸引更多企业来洋县投资办厂。”此外,这些厂商还会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易做的工作承包给各个村镇的“社区车间”,此举既节省了企业开支,又创造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达到了真正的“双赢”。
图为实践队员与“苏陕协作”项目手套厂工人交流
走上磨子桥镇有机种植园田埂,实践队员在白何村村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白何村千亩有机种植园。白何村村委委员祝建军介绍到:“陕果集团在洋县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6000余亩土地,全部用于有机作物种植,农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受雇劳作增收。”陕果集团出资金、出技术,当地农民出土地、出劳力,双方各取所长,打造出生态化、规模化种植园区,使企业有钱赚,为农民增收入。此外,实践队员从白何村党支部副书记和磨子桥镇驻村干部处了解到,政府将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将白何村有机种植园和金沙湖景区相连接,打造“生态农业+”模式,将各方资源充分利用。
图为实践队员在白何村村干部带领下参观有机种植园
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振兴”的效益转化之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通过生态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便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可行性方案。为对生态旅游现状有更加全面的认知,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洋帆启航·助力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华阳镇华阳景区,探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居民,实践队员发现,华阳景区范围内无任何污染型企业,当地耕地面积也不大,村民主要依靠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华阳古镇街头均为各种饭店、民宿和其他小商铺。一家民宿酒店负责人介绍到:“华阳生态环境很好,夏天特别凉快,每年都有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度假,有的人一住就是半个月。”依山吃山,依水吃水,华阳的绿水青山便是当地村民的金山银山。想要留得住村民,引得来游客,生态环境一定要好,因此,当地政府对待旅游开发一直保持保守态度。实践队员了解到,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尽量进行简单开发,最大程度保留原有自然风貌,以此在将最原始的自然风光展示给游客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华阳景区商户
红色教育资源——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依靠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实现乡村振兴,,要物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通过红色教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思想精神之力,不失为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方法。为对红色教育资源现状有更加全面的认知,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洋帆启航·助力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瞻仰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走进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前往老英雄张富清旧居,探访乡村红色教育资源中的精神伟力。
实践队员们走过228级青石台阶,它们象征着228位先烈用他们的鲜血铺平了我们前进的道路。队员们在洋县革命历史纪念碑前肃立致敬,队员代表李广玲向革命烈士们汇报了我国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就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走进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青砖黑瓦下的雪白院墙上,一条条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标语,把队员们带回到红军在此战斗、带领穷苦百姓翻身作主人的峥嵘岁月,展馆内摆放了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三位指战员的蜡像,实践队员们认真仔细的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眼前重现着86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前往张富清老英雄旧居,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张富清老英雄每一枚奖章背后的故事,老英雄在战争年代英勇善战、舍生忘死,在和平年代淡泊名利,主动前往偏僻地区,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参观学习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在张富清旧居录制微团课视频,走访英雄家乡,应当讲好英雄故事。当地红色教育资源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便是乡村文化自信发展的重要依靠,红色精神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张富清老英雄事迹
乡村强,中国才能强。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农村美不美,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关乎中华民族未来走向。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实践队员们爱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永没有尽头。实践队员们将充分发挥大学生优势,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自身奉献祖国的强大动力,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90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