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更多挖掘银信背后的故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燃梦三下乡调研队前往四九镇五十墟儒笏村并于三益碉楼采访银信资深研究者李柏达先生。
李柏达是江门台山当地银信收藏数量最多的收藏家,曾捐赠新宁铁路侨批、驼峰航线侨批、飞虎队侨批等大量银信侨批资料,为银信侨批展览活动做出巨大贡献,大大推动了华侨文化的宣传。其著作《世界记忆遗产:台山银信档案及研究》获得“中国2019世界邮展大银奖”。
习近平在考察侨批文物馆时曾说:“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穿越百年,听银信中的故事
19世纪60年代,李柏达的高祖父李俊衍远渡重洋,赴美国参与修建太平洋铁路。20世纪初,李柏达的曾祖父李云宏赴古巴谋生。从那时起,家族里年轻力壮的青年便陆续外出谋生,李柏达的家里便出现了银信,这些银信见证了华侨的创业史和血泪史,是中国华侨史的真实写照。
李柏达说:“我们要从广义上理解什么是银信,在我身边的都是银信。”在排华法案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华侨在海外艰苦谋生,所赚取的一分一毫都如数寄回家乡,支持家乡的建设,兴办学堂。所以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侨校、侨村和侨刊等都是华侨寄回来的银信的成果结晶,是华侨对建设家乡、建设国家的贡献,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足当下,感百年银信情怀
李柏达家里有银信侨批、家书近百封,在从下的耳濡目染下,李柏达渐渐地对银信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90年代开始银信文化的研究,他不在意任何的经济效益,一分钱一份心血地从外国人手中买回银信,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研究能够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他希望能够用祖辈艰苦奋斗的故事感召华侨回家,增强侨乡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
李柏达表示:“每一封侨批就是一个心血,文化遗产我不希望它消失,因为它记录了一段历史,这是对祖辈的尊重。”
展望未来,继深厚华侨文化
近几年来,国家对侨批和华侨文化给予了一定高度的重视,让侨批和华侨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中。李柏达表示如果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同时我们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做好侨批和银信文化的宣传,让侨批和华侨文化的研究走向社会。
最后,李柏达表示自己将会在侨批和华侨文化的研究上继续耕耘,希望在未来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侨批和认同华侨文化,让人们产生文化认同,继而让世界认同!
在采访李柏达的过程中,燃梦队员们“偶遇”了江门台山电视台,并且作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学子接受了采访。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将三下乡实践中的所感所想抒发出来,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大学生青年对银信文化的兴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99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