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徐州7月27日电(通讯员 陈威铭)贯彻学习党的思想,讲好老一辈故事,充分发挥老党员榜样作用。为了解乡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情况,宣扬老党员故事和精神。2021年7月18日,“运河小镇看振兴”实践团队前往淮安市黄码镇杨庙村,与关工委退休老党员进行访谈对话,调查黄码镇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优异成绩背后的原因,像老一辈优秀党员学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之作《酬乐天咏老见示》。在淮安市黄码镇的杨庙村就有这么一群“桑榆”在乡村的土地上编织着别一样的彩霞。他们是杨庙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离退休老同志。在本应该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纪里,出于对下一代工作的热爱和关心,对更崇高事业的执着和坚守,他们奔赴新的战场,传播党的思想,培育时代新人,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其中就有一位优秀的老党员同志,叫王振富。正如他名字中后两个字一样,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投入关工委工作中去,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
年龄老去,情怀依旧
时间无情地流去,褶皱了额头,花白了头发。但王振富同志却是老当益壮,“不要叫我爷爷,叫我振富同志更亲切。“年已七十五岁的他依旧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干劲。特别是在和青少年在一起的时候,就如那句歌词一样“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王振富同志18岁毕业以后开始到学校教书育人,在学校教授语文和数学学科。后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在部队,他接受了党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将服务人民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习惯。退伍之后到供销社工作,退休之后加入关工委一直至今。
对于王振富来说,老去的是年龄,不老的是情怀。舞台和身份一直在变,不变的是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为人民服务,只要党和人民还需要自己的一份力,只要自己还能帮得上忙,嘴里就不会有“拒绝”二字。
心系乡村,牵挂青年
青年时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做好关心青年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乡村地区,由于生活所迫,留守儿童现象较为严重,更需要关工委这个桥梁和纽带来让乡村的孩子更好地发展。
杨庙村的关爱下一代工作曾被作为优秀榜样报道出来,而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像王振富同志这样兢兢业业的“修桥人”。杨庙村关工委工作的五抓早已经成为他开展活动的要求和准则。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普法宣传、预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给予这些未成熟的幼苗们应有的思想教育,打好爱国爱党、遵纪守法的基础。除此之外,王振富同志还给孩子们开展了很多的文娱活动,保证每个孩子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村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还会特地去向上面争取助学金,替他们缓解生活压力,让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他寄语青年人说:“国家未来的担子就需要青年去挑,正如建党一百周年时青年们宣誓的那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只是青少年发展路上的引路人,能看到孩子们快乐、成人成才,我们就是幸福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关工委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服务的不仅是青少年,更是整个乡村。王振富同志除了做青少年工作以外,还会经常去村里走走,了解村里的情况,让自己公益之心的温暖更多的人。“乡村振兴,咱关工委也出力了!”
不断学习,兴趣广泛
关工委工作任务里有这么一条写道:“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关工委。”王振富同志在工作之余会进行知识文化学习,关注热点时事,学习新媒体使用,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自身服务本领,更好地去服务青少年成长。
日常生活中的王振富会拉二胡,能写诗亦能作画。他会在社区的文艺活动中露个几手,拉上几曲二胡。他画伟人,画共产党,画大中国,作品被挂在了乡村街道上来展示。他写诗,爱党爱民,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曲折历程,还在报刊上得到发表。沉迷于兴趣,热爱着生活,关心着青年,致力于乡村。这可以说是王振富同志生活的一个缩影。如此优秀,又如此“年轻”。
在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会上。总书记就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振富终有老去的那一天,但关心青年的人的永远都在。老有所为,发光发热。微小的火苗聚在一起会燃起更多的希望。也愿中国的青年们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岁月只能改变容颜,改变不了初心。桑榆所为的晚霞在中国大地上必定是是绚丽多彩的。致敬所有和王振富同志一样的老一辈,祝福所有的青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10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