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将面临消亡的文化用新媒体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为了宣传窑湾古镇中的苏北说琴书文化,能让更多的人知晓、关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7月14日晚,“运河小镇看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窑湾古镇的茶楼,利用哔哩哔哩直播平台,帮助说琴书李修春夫妻完成了一场直播表演,宣扬琴书文化。
窄窄巷子石板路,幽幽琴声从中来。板凳两张,坠琴一拉,踏板一踩,杨琴一敲,手板一打,迸发出左传春秋,水浒三国……二人一戏,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窑湾说琴书的悠扬婉转。在窑湾古镇里,就有一对说琴书的夫妻演绎着运河生活大戏,他们便是说琴书的传承人李修春夫妻。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浮躁的时代,新媒体和新型文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快讯、看点、短视频、选秀等深深融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而很多传统文化、手艺因为种种因素踏上了消亡的道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说琴书也很难从中幸免。
如今,“互联网+“早已不是什么新词,新型媒体对百姓的门槛也是越来越低,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领域的基本操作。然而像说琴书这类文化货的”销量“并不是很好,李修春尽管自己注册了抖音号,也会每天进行直播,但是观众量十分惨淡,通常只有四五个观众,作品点赞人数少之甚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修春并不明白直播后面的机制,也没有人去分享直播链接进行宣传。
而这次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直播平台(哔哩哔哩)帮助李修春进行说琴书表演的直播。我们事先调试好了直播平台,并分享直播链接至平日里较为活跃的群聊和大家的亲朋好友们,发布直播预告,诚挚邀请大家前来观看。
晚上八点,直播准时开始,先由李修春表演了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场白,然后由小队成员陈威铭进行了简单的人物介绍。接下来李修春老师用说琴书的方式,边弹边说,详细地介绍了说琴书悠久的历史文化,讲解了有关乐器的使用方法,叙述了在自己长达三十八年的演绎经历中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直播过程中,热度不断增加,相较于之前李老师一个人的直播时的冷清,在我们的宣传帮助下,观看人数不断增加,人气最高时将近有六百人次。除了人数上的显著提高,点赞量、弹幕甚至小礼物都被刷起来了。大家纷纷在评论区为李修春老师点赞,为说琴书文化点赞。
正如他直播时所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台上的信手拈来,是数十年时间里的沉淀。一路的“修行”,道不尽的辛酸坎坷。小队成员陈威铭有幸被李修春邀请至台上与他同台演出,过了把说琴书瘾。老话说的好,“绝知此事要躬行”,刚上去的时候他显得手忙脚乱,对扬琴和的握法,敲击方式一无所知。在李修春妻子赵大姐的手把手的教学下,勉强能在扬琴上敲出“宫商角徵羽”的音调,在熟悉了一段时间过后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和李修春一起配合,“拙劣“地表演了一段故事。
事后作为体验者的陈威铭连连感叹道:“这太难了,手板好重,握住以后使不上力来发出声音。扬琴所敲弦线位置根本找不准,发出来的声音无法练成曲调。“而说琴书讲究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手脚并用,而且还要二人在节拍,声调上的配合。一个故事完成呈现的背后不仅需要个人技术的娴熟,更需要二人极高的默契,相辅相成。
很多人总是担心,新媒体形式和新文化的出现只会加快这些传统文化消亡的速度。但在这个讲究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化学反应在一些催化剂的帮助下展现了别一番的精彩,今晚的说琴书直播受到这么多观众的喜爱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运用新技术,结合新观念。在变革中不断摸索文化传承的新型道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下不断将其革新优化,在新媒体新技术提供的大舞台上不断地展现、流传给一代又一代。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愿所有像说琴书一样的传统文化能在新时代遇到新机遇,从此之后,不再是消亡,而是兴盛。
通讯员 陈威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19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