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树立高考新理念,推动化学新发展!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董俊颉

树立高考新理念,推动化学新发展

——关于新高考中化学选科的调查

□董俊颉(化学化工学院20D03班)

【摘 要】高考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设置的全国性招生考试,是事关我国教育发展以及进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的重要制度。在其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调节各领域人才比例以适应我国不同行业的社会需求。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重大的高考改革当属目前正在进行的“3+1+2”高考选科模式改革。相比传统文理分科模式的高考,该模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化学选科人数减少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问卷走访调查的形式,结合文献研究法,对这一现象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方向简要剖析了新高考模式下化学选科人数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了一部分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新高考 社会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前言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高考在其中发挥着选拔人才的作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中有着维护教育和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对高考制度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革,以在保证公平最大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作用。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认知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与如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化学与其他相关联的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了显著成果。化学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社会企业进行转化并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实际应用才算得上是成功。化学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许多科研成果实现了落地,化学这门科学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提出了针对考试招生制度提出了制度改革,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化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1]

我们对新高考中化学选科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得到了目前有关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化学选科的现状。结合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等国家机构近年来下发的文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机构对近年来国家重大会议的整合报道,以及部分学位论文提供的研究方向,分析了下文提到的现状成因,并提出了可能的改进和发展方向。

二、调查背景

201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高考改革正式开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开始启动。浙江和上海两地在2014年启动,2017年执行;北京、海南、山东、天津四地区在2017年启动,2020年执行;广东、福建、河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重庆八省在2018年启动,2021年执行;陕西、宁夏、云南、广西、甘肃、新疆、青海七省在2019年启动,2022年执行。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间衔接沟通,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1]

新高考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加自由的选择的权利,可以通过自身兴趣爱好或目标专业选择部分科目参加高考。而由于不同选科方案对应的招生计划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不同选科方案之间的分数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差距,且在不同的地区,同样的选科方案也会产生。因此,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就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虑。

来自网络上的2021年新高考改革第三批七省市选科数据显示,除去二选一的历史和物理两门学科外,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这四门学科中,化学选科占比位列倒数第二(正数第三)。而且在江苏这一地区更为极端,化学选科占比14.83%垫底。在此状况下,化学似乎在新高考中存在被弱化的趋势。

三、调查目的及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化学在其背后不动声色地飞速发展。在新高考选科模式正式执行后,化学这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却暴露出了一些发展性的问题。

我国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了解群众对于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化学学科的看法及态度,我们在线上线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试图发现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化学选科人数减少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原理。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探寻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化学选科人数减少的原因及其本质的原因,为今后化学学科的发展提出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

四、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我们在2021年7月10日至2021年7月13日对调查问卷及走访问卷进行了撰写,于2021年7月13日发放了问卷(线上和线下兼顾)并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问卷调查有12个选择题(7个单选+5个多选)和一个主观题,通过大量的问卷发放得到了一组基本具有普遍性的数据结果。

2.走访调查法

走访调查记录了受访者对于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化学选科现状及其相关问题较为详细的回答。

3.文献查阅法

通过查阅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等国家机构近年来下发的文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机构对近年来国家重大会议的整合报道,以及部分学位论文提供的研究方向,结合实践队进行调查后得出的数据,对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化学选科人数减少这一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通过互联网发布线上问卷,在线下同步进行问卷和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有学生、家长、老师和其他社会人员四个群体。其中学生群体占大多数(69.28%),其次是家长(19.43%)、其他社会人员(6.77%)、老师(4.52%)。

(三)调查过程

本次暑期社会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在2021年7月13日至2021年7月16日三天进行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和线下走访调查。因为本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收集群众对于新高考化学选科的看法和建议,从数据中分析得出化学这门学科在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因此,我们的受访人群多为与化学相关度较高的人群,如高中学生、在校大学生,有正在上中学或大学的家长,正在任职的高中老师等。在调查结束进行数据整理阶段时,我们通过阅读大量学术论文和国家近年来在教育行业上相继发布的机构文件,从中能够发现一些存在于调查结果深层的运作规律。因此,我们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偏好选择以及通过相关文献进行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的。

五、现状及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关于新高考中化学选科的调查分为两类: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受访对象以学生居多,其次是家长(19.43%)、其他社会人员(6.77%)、老师(4.52%)。年龄方面,有过半数受访对象年龄集中在19-24岁,该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体52.83%;其次是14-18岁,占20.42%;45岁以上占比16.75%,25-45岁占比10.00%。其中14-18岁全为学生,19-24岁中学生群体占97%;其他社会人员多为25-45岁,家长和老师多集中在25-45岁及45岁以上。

(二)就业前景

在社会调查中,针对化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四成受访者认为是科研深造,三成认为是进入工厂或公司,两成认为是进行教育事业。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这个比例是大同小异的;而在老师和其他社会人员这两个群体中,认为科研深造的比例占到了七成和近九成(85%),且在这两个群体中认为从事教育事业和进入工厂或公司

可见,科研深造的方向是化学专业未来较为普遍的就业方向。

(三)态度看法

在社会调查中,针对受访者对化学学科的看法和态度一问中,有近八成(79.46%)受访者表示化学专业对个人、国家、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与刚刚“科研深造的方向是未来化学专业普遍的就业方向”的结论是具有相关性的

在所有的选择结果中,有六成(60.47%)的选项是对化学学科持友好态度,剩下近四成(38.33%)对化学学科持消极态度。其中有54.4%的受访者认为化学学科难度大、科研门槛高。

(四)化学选科人数减少的因素

在社会调查中,针对受访者询问其认为是化学选科人数减少的因素,分别有58.47%的受访者认为是学习难度较大,37.7%认为化学学科赋分低。这两个影响因素是有关联的,具体我将会在下文(思考与建议关于化学难度大导致对选择了化学的中等层次学生赋分低)具体阐述。

(五)化学学科的改进方向

在社会调查中,针对受访者提问化学学科发展应如何改进,分别有70.2%表示要促进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68.62%表示应改善化学专业的就业环境。

这两个方向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方向,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与其形成的交叉学科里挖掘出更广阔的科研前景,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具体我将会在下文(思考与建议关于学科之

间相互融合以促进科研和就业)具体阐述。

六、思考与建议

(一)化学难度大导致对选择了化学的中等层次学生赋分低

1.赋分机制

新高考选科模式下,由于不同科目的卷面得分缺乏可比性,采用等级赋分制,即选考科目不使用卷面得分,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 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 分,起点赋分40 分。[2]

保证了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的基础是通过赋分机制使原始成绩呈现正态分布,即最终成绩不是以原始成绩为准,而是通过排名计算得来相对应的成绩,由此,在不同的选科中就会出现一些偶然现象。

对于一门学科,如果选择的人数较多,那么选择这一学科的群体相比选择人数较少的学科也就能尽可能多地覆盖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群体中表现出相对均匀的分布,本身原始成绩也就贴近正态分布,其通过赋分机制进行处理后得出的最终成绩与原始成绩相差不会很大。而如果这门学科选择的人数较少,则会出现偶然性,即某一非中等层次在某一门选科中过于集中,或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一群体中分布不均,那么通过赋分机制进行处理后得出的最终成绩将会拟合μ=74左右的正态分布曲线,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不算很高的分能够通过赋分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或者一个不算很低的分通过赋分你得到了一个较低的分数,群体受影响程度随群体原始成绩曲线向最终成绩曲线移动方向的距离增大而增大,个体成绩受影响程度随个体在群体原始成绩曲线位置向最终成绩曲线位置移动方向相比其他个体水平移动的相对距离增大而增大。而目前在选科人数较少的群体中出现的状况则是后者(一个不算很低的分通过赋分机制后得到了一个较低的分数)。

2.趋利避害效应和过度理由效应

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直接看出,有近54%受访者认为化学难度较大。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学科选择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学科,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化学难度较大,也可以反映出新高考化学选科人数减少的原因。因此,在排除个人对未来就业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因素下,选择了化学的同学大多为年级里化学学习情况较好的同学。

选科人数较少的科目的群体在面对选科人数较多的科目的群体,在赋分机制的直接影响下,失去了一定的公平性。选科人数较多的科目在经历新高考选科模式改革后,其群体的学习情况的受负面影响程度较小,甚至对于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选科人数较少的科目的群体受负面影响程度较大,他们也许会比选择其他科目的同学更加努力学习这门选科人数较少却学霸云集的学科,导致非学霸人群在其中只能充当万年炮灰的角色。

因此,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化学抱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却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进去,而去选择付出相比化学较少却能得到与选择化学相同(或更好)结果的学科。

3.平衡各学科之间的难度

在调查中,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化学命题应该降低难度。新高考选科模式下,不同选科若按原始成绩计算会使由于学科差距导致的不同选科方案的平均总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其本质是不同选科方案最终的原始总成绩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诞生的赋分制,其诞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等级赋分使不同科目的成绩具有相对可比性。

新高考选科模式下赋分制诞生的本质是好的,但并没有完全做到使不同科目的成绩具有相对可比性,只是将这一科目的考生成绩强行符合正态分布。要想使不同科目的成绩具有可比性还需统一试卷难度,在难度相当的前提下谈可比性才有明显实际价值。

因此,通过平衡各科目的难度,使不同科目的难度达到彼此接近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赋分制使不同科目的成绩具有相对可比性的作用,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二)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质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3]

目前,随着各行各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变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3]。我国目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结构升级和转型,以满足未来更多高质量的需求。因此,应当提升大学生质量,对大学生群体自身来讲,能使其能胜任更多的岗位,对用人单位来讲也能有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值得引入。

目前大学生数量多而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目前正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也兼顾质量的提升。部分高校一味注重学校规模的建设,却对学校的专业质量不太重视,尽管规模很大却没有拿得出手的重点学科。加强学校专业性建设能有效解决大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应当更加注重培养重点专业,加强各专业的专业素养,而不是一味的扩大规模。

我国人社部、教育局等机构在2019年就联合发声,要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发展专业化、行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好满足高校毕业生多元化服务需求。[4]未来,专业类大学培养的人才相比综合类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会更加迎合高质量需求的市场。

(三)高校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社会发展

一个科研成果只有通过企业进行转化,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或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科研成果才具有社会价值。

在调查中,有近80%的受访者认为化学专业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提高科研待遇。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凡的意义,而提高科研待遇则能激励科学研究发展。提高科研待遇就包括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

提高科研待遇能促使更多的人才往科研领域发展,保证科研领域有足够多的人才是使科研领域永葆活力的前提条件。政策的扶持可以加快科研进程并提高科研效率。

我国教育部就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提出,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激发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学校、企业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3]其中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就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关。例如,中小型企业常常缺少技术投入,这类企业可以寻求与高校合作,为其提供资金或场地支持,高校以与该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成果反哺该企业,进而带动社会生产。

(四)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以促进科研和就业

在社会调查中,关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应如何改进的问题,有70.2%的受访者认为应促进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且该选项占比最大。没错,结合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改进方向。

1.科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学科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性。不同的学科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化学等交叉学科。一个领域的研究及发展方向往往是有限制的,而通过与其他领域进行交叉联动,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1+1>2的效应。如化学和物理学交叉联动可为材料学提供理论支持,化学与计算机交叉联动可通过人工智能探索化学反应中无限的可能,分析化学中的部分算法可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思路。

我国教育部也在2019年提出要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教育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不断拓展科研的广度和深度。[5]

2.人才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市场所能提供给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 就业问题也因此越来越严重。[6]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企业,为了保证无亏损运营下去,不得不在尽可能少地产生成本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市场,复合型人才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无疑是性价比极高的劳动力,因此,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创新型劳动力市场上将会得到更多的机遇,即有更广阔的就业及上升空间。

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跨学科研究一样,我国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的文件中也提出了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7]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已经与各个领域都建立起了联系,真正做到了万物互联。复合型人才亦是如此,能将自身所专攻的行业与另一行业建立起联系,使二者得到充分有序地发展。

3.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只有互联网,还有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就给了化学很好的发展机会。不仅如此,复合型人才在跨学科研究中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各种高新技术产业都离不开在化学领域的研发。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可以在形成的交叉学科中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扩大科研前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才、知识流动和社会发展。

(五)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一直低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型人才社会地位一直低于学术性人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8]

化学这门学科所培育和需要的人才既包括学术型人才,又包括技术型人才,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都是有专业设置的。不同学校根据社会不同企业的需要定向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既在保证了专业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条件下保证了人才质量。

要积极采取措施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从源头上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9]。就像我在上文(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质量)中提到的,要加强专业的重点建设,保证这一专业的人才的高质量,迎合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七、结语

在上文中,我从“化学难度大导致对选择了化学的中等层次学生赋分低”“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质量”“高校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社会发展”“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以促进科研和就业”“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这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观点是我通过分析我们实践队的社会调查数据结果所引出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具体见“调查方法与过程”部分),通过阅读浏览近几年国务院、教育局、人社部等国家机构发布的文件,查阅相关的论文,将文献中提到的理论和看法迁移到此次社会调查的数据中,结合当今时事和整体趋势得出来的观点。虽然这五条观点有部分与本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通过社会供需关系和近年来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联系,化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就能被发掘出来。

新高考模式下化学选科最直接也是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化学学科学习难度相比其他学科较大。新高考选科模式下的赋分制诞生的初衷是使不同学科的成绩具有相对可比性,其机制就是将选择这一学科的学生原始成绩按照对应的算法处理成近似正态分布的形式,造成的差异主要是由选科人数差异造成的(具体分析见上文“化学难度大导致对选择了化学的中等层次学生赋分低”部分)。赋分制是为了使不同学科的成绩具有相对可比性而产生的,但是它侧向的还是成绩的可比性,却没有直击造成因使学科之间成绩具有差异而不具备直接可比性的本质——学科自身难度。消除学科之间的难度差异,是使赋分制能充分发挥其使不同学科成绩之间具有相对可比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消除了学科之间的难度差异,才能保证各科选择人数的平衡,进而减小赋分制对成绩的影响。

若在保证了各选科群体的层次水平平衡,影响选科的因素还有未来就业。“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质量”与“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是针对化学专业就业环境不佳提出的针对高校、政府和社会层面的观点。高校应当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发展,从专业性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而不是首先通过扩大整体规模。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大学生数量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供给侧改革是解决质量上的问题,重视职业教育则是寻求新的思路在数量上解决问题。职业教育应当与高等教育拥有同样的社会地位,以迎合未来多样化市场不同的人才需求。术业有专攻,针对同一领域应当有更加细致的细分领域划分,通过对每一个细分领域进行更加专业的教育,以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长期以来,“ 低人一等” 的偏见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考不上高中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去读高职” 的想法根深蒂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却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0]职业教育作为偏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细分教育领域,其发展不应当受到社会人群认知上的偏见,未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水平的工作将会与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产生很大关系。

“高校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社会发展”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以促进科研和就业”同样是针对高校、政府和社会层面提出的观点。“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以促进科研和就业”为“高校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社会发展”推波助澜,提供发展方向;“高校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社会发展”为“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以促进科研和就业”保证资源支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提高科研待遇,其中针对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制定相应政策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和经济流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交叉渗透,可以在形成的交叉学科中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扩大科研前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才、知识流动和社会发展。

综上,通过对新高考模式下化学选科的调查过后,暴露了很多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有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问题,不同教育之间衔接存在的社会问题,科研成果落地背后的经济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简要概括就是围绕“术业有专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学科融合使科研领域具有多元前景,高校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_[Z](2014).

[2]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Z](2015).

[3]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Z](2020).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Z](2019).

[6]薛宇,谢莉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2019).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

[9]张纪南.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人民日报,2021(2021-01–19):9.

[10]新华社.人人出彩,技能强国——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综述[J].新华每日电讯,2021(2021/04/12).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19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该活动迎来了新一轮的服务周期,公管院学子们继续以饱满的…… 连思煜 梁馨月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业服务和创新思维,为解决社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公…… 连思煜 梁馨月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学术理论与实践服务相结合,为社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的活力…… 连思煜 梁馨月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管院团委青工部开展“政青春,惠社区”志愿活动

(通讯员连思煜王益姿)10月30日,公管院青工部与长塘山社区养老联合体中心合作发起了“政青春,惠社区”院级长期志愿活动。活动以社区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传承爱老,敬老,孝老的…… 连思煜 王益姿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管院学子助力社区,志愿服务彰显担当

(通讯员连思煜王益姿)由公管院在桔子洲街道组织的社区助理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周以来,公管院的学子们始终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活跃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为社区带来了积…… 连思煜 王益姿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公管院学子持续助力岳龙社区发展

(通讯员连思煜王益姿)公管院主办的“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院级长期志愿活动已顺利开展数周,本周,公管院学子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岳龙社区的志愿服务,为社区注入源源不断…… 连思煜 王益姿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重庆学子三下乡:携手向党,一路“童”行
【三下乡】携手向党,一路“童”行——政治与历史学院青语理论宣讲团举行七彩课堂开班仪式党史浸润童心,青春献礼祖国,7月13日上午9时,政治与历史学院青语理论宣讲团前往涪陵区义和镇宏义社区开展以“携手…
七日之旅,有你不悔
在这个夏天,在梅州兴宁,我们一起奔赴了一场云间旅行。在这里,我们深入了解了梅州兴宁的乡土文化;在这里,我们有幸认识了三十多个可爱又认真的小朋友;在这里,我们亲身体验了难忘的一次暑期实践经历。七…
“朝阳路上”社会实践团赴汶南镇洼子村探索乡村振兴新面貌
7月27日,“朝阳路上”社会实践团于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镇洼子村开展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采访调研以及志愿活动等方式探索乡村振兴政策给洼子村带来的新面貌。成员顺利抵达洼子村,孙…
事故预防不可少,安全二字要记牢
为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万安街社区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于7月28日来到万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为学生们讲解防溺水、防火灾及交通安全知…
管理学院科普农药使用知识,齐心携手共建美丽乡村
为了解农村地区农药科学化、规范化使用情况,为了增加欠发达地区的科学使用农药的意识,宣传农药科学合理使用,从而增加生产的效率和环境保护。自7月20日始至7月24日,头雁启新社会实践队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心系均安学子,谱写青春之歌
心系均安学子,谱写青春之歌--“追光盛夏”赴天连小学支教实践组新闻稿中国青年网湛江7月26电(通讯员叶珍好)2021年7月26日,湛江科技学院“追光盛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支教活动第三天课程开始啦。…
深入调研示范基地,探寻产业升级密码
【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7月28日】(通讯员:李雲北)为深入了解果业发展现状,学习科技发展实现果业良种筛选,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助推果农脱贫致富,探寻产业升级密码。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创享未来,研出新…
安全无小事,“彤”心共成长
为了给青少年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7月28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赴万安街社区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再次奔赴万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社工一起开展安全教育,“彤”心助力孩子成长。…
山东理工大学“山理的孩子”赴大王村实地调研
7月27日,管理学院“山理的孩子实践团”赴丰山村实地调研,实践团在茶溪谷地区初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丰山村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践伊始,团队成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丰山村进行实地调研,丰山村紧邻…
寻访红色足迹,领悟南山革命情怀!
2021年七月十日上午,由18名湖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成员组成的“扬梦青年行”暑调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大冶市殷祖镇的旅途。成员们乘坐大巴来到了南山头革命纪念馆,通过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