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香黄梅吐芬芳,魅力宜城谱华章。为全面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2021年7月12日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社会调研团队前往安徽省安庆市进行为期一周的黄梅戏调研活动,对黄梅戏的生存现状进行全面考察,为黄梅戏未来发展思考新方案。
七月的宜城,有的是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有的是挥汗如雨,不忘初心。夏季的安庆一点也没有郭璞所言“此地宜城”的风貌,倒是王毂笔下“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的最好映照。在这骄阳似火的季节,我没有将自己置于一安稳清凉的角落躲避炎炎夏日,放弃锻炼自己的宝贵机会,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参加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到了黄梅戏之乡安庆市。在这里,我将和团队小伙伴们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走入黄梅戏的艺术世界,为传承优秀戏曲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踏上征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收拾好行李,迎着黎明的曙光,紧跟团队的步伐,我踏上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从未出现在人生字典中的陌生词汇——“三下乡”,让我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初来乍到,看着陌生的街道和陌生的面庞,面对着那一张张地图、一份份访谈提纲、一本本策划书,不知从何开始、从哪里入手。渐渐地,我开始迈出第一步,跟着队友踏上征程,走访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我走到黄梅戏爱好者经常表演的场所,和他们热切交流黄梅戏名家的故事,认真倾听他们分享自己与黄梅戏的有趣经历,亲身体会黄梅戏与安庆人民生活的完美融合。
烈日灼烤着大地,热浪袭人,却阻挡不了“戏访黄梅”实践队员们的脚步。由于住宿地与调研地之间交通不便,每天的调研都要先经过多次公交车转车,然后由队员们步行到达目的地。每每看到自己的步数在微信好友中排名前列,心中便充满了自豪感,浑身的疲惫和烦躁瞬间化为云烟。
征途漫漫,唯有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三下乡”短暂的几天,就像是一条坎坷曲折的征途。我们把脚印留在了地上,证实我们曾经走过;我们把汗水洒向大地,期待地下的种子得到汗水的滋养而早日生长;我们的所作所为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永不消逝。
回顾黄梅发展史,展望戏曲新前程
从军阀混战的战争年代,到可歌可泣的革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建设、改革时代,直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黄梅戏历久弥新、生机盎然。在黄梅戏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中,不乏精益求精、献身艺术的黄梅戏工作者。他们虽然出身、地位、能力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传承民族优秀戏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代的我们要从丁永泉、王兆乾、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代黄梅戏名家处汲取营养,主动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戏曲的责任,赓续黄梅戏发展血脉。我们采访了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为研究院原院长韩笑龙、国家一级演员李萍和安庆师范大学大学生黄梅戏爱好者协会会长黄健豪等一批专业从事黄梅戏事业的工作人员,被他们对黄梅戏的热情以及执着所打动。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与国家一级演员李萍老师的谈话,在和她的交流中我们了解了黄梅戏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主要原因在于老一代演员的“让台”传统。为了使年轻演员有更多磨炼的机会,老演员在传授他们经验的同时,会逐渐将主角转移给青年演员担任,自己扮演配角。虽然“让台”意味着一位老演员的谢幕,但是为了保持黄梅戏的活力,每一位演员都愿意这么做。李萍告诫我们要掌握黄梅戏的基本理论知识,在以后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宣传黄梅戏,做黄梅戏的传播者。
回首来路:历经风雨,初心不变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走进研究院,阅读黄梅戏书籍,学习黄梅戏历史;我们走上街头,采访黄梅戏迷,模仿黄梅戏唱腔;我们进入高校,和同龄的黄梅戏专业学子探讨黄梅戏教育;我们参观博物馆,欣赏一件件珍贵的黄梅戏纪念品;我们前往再芬黄梅公馆,观赏黄梅戏演出。蓦然回首,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只是可惜时间匆匆,我们来不及细细品味黄梅戏的清新自然之美就要和它告别。
寻访黄梅古韵,助力文化振兴;体会宜城风采,彰显青年担当。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回想起来,艰苦中含有甜蜜,疲倦中饱含成就。总体而言,这是一场挑战自我的旅行,无怨无悔也无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23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