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此亭名,便感到疑惑,何为爱晚亭,又为何名为爱晚亭,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由此产生了对此亭的偌大兴趣,想是要一探究竟。我自己给的定义是喜欢晚上在这个亭子里或是某一时间的晚上这个亭子很美,但又觉得过于浅显,随即就否定了自己的猜测。索幸直接百度搜索,众说纷纭,大致有二:一是袁牧说,亭名“爱晚”是诗人袁牧改的。据说:袁牧访罗典,罗轻其为人,不予接见。听说袁牧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若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一是毕沅说“爱晚亭”的真实命名者是当时的湖广总督毕沅。毕沅与罗典交谊深厚,常与罗典相为唱和,交游岳麓。毕氏巧妙截取晚唐诗人杜牧《山行》的诗意而更名“爱晚”。由此我便大致对爱晚亭一名的来历有了了解,但也还是觉得这名字奇怪。来到亭前只见其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这便是它大致的样貌。
爱晚亭给我的印象大致是:石阶、古意、生机。曲折石阶直通亭低,百年古树与琉璃瓦的残损、金柱上的漆痕和广场上的石砖,老旧但不破败,三面林木环绕,正值夏日,其上蝉鸣清脆而不嘈杂,回响山谷,不绝于耳。行途的疲惫也在此地卸下,便能很好理解为什么青年毛泽东一行常来此地学习、畅谈时事了。深秋时火红的枫叶映红了他的脸颊,他是要把这团红火撒遍全中国。
我们热衷于在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停留,单单是为了凑热闹吗?是为了怀念瞻仰,是为了增强民族认同感,更是为了向他们学习从而提升自己,期望能够成为有用之人。终有一天我们也能够和他们一样“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像他们一样“可为大可为小,心系万物”。但是景区内山坡上、小路上散落着的些许垃圾物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如若怀着崇敬来此,怎么能污染它的美而不是增添呢?所以说有的人顶多是憧憬而非崇敬,连自己本来可控的行为都控制不住,来谈致敬伟人便显得无力。当法院开庭时,审判长会叮嘱旁听席这样一句话:我们需以积极的姿态展现给众人,我认为出门在外每个人也都应如此。学习在见贤思齐,学习在内自省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27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