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暑期社会实践】失落乡土,同舟共济
——访阳产土楼保护人郑小河
本网讯(通讯员:陆爱鑫)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之路,7月18日,安徽大学“失落乡土·同舟共济”阳产振兴实践队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采访了“阳产村土楼保护第一人”——郑小河先生,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阳产村的历史和现状,助力阳产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实践队于当天上午9点到达阳产村,时郑小河正在山上采风,并不在家中,实践队员一边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参观阳产土楼,一边耐心地等待。上午10点左右,郑小河采风归来。与队员们想象中的形象有所差别,郑小河头发花白,慈眉善目,身着一件黑灰色短袖,西裤的皮带随意地系着,脚上踩着一双普通布鞋,乍一看像是一位淳朴的乡间老农。实践队员向郑小河表明来意后,郑小河热情地招待了实践队员。
郑小河老人今年77岁,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抖擞,中气十足。实践队员从他的口中得知,他生在外村,3岁时过继到舅舅家,成为了阳产村的一员。长大后,他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山沟里,毅然决然地选择成为一名军人。退伍后,郑小河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又过了5年,他招工去了马鞍山钢铁厂,直到退休。退休后,郑小河回到了养育他成长的阳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早晨他习惯去往山里,去感受自然的宁静与悠远,闲暇之时便读书写字,十分惬意。平时他也想为村民做点小事,想这想那,如修路、赞助等梦想都在他的脑海里奔腾助浪,一切都很和谐。
但这和谐在2011年时被打破了。2011年,政府因阳产村地质灾害频发,决定迁出村民,废弃村庄,当年陆续拆掉4间土楼,2012年又要拆30到40间土楼,2013年计划彻底扫平阳产土楼。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郑小河急了,“文化就是艺术,艺术就是土楼,土楼就是祖宗”,他多方奔走,一面派自己的侄子在网络上发布土楼的影像资料,呼吁更多的有心人来保护土楼;一面又上访到市里,请求保下阳产土楼。2012年6月26日,黄山市市长宋国权向郑小河承诺保下阳产土楼,郑小河这才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阳产土楼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中,但村民的短视,村镇干部的不作为和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让他的工作举步维艰。近十年来,土楼保护的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村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土楼也被卖给外地的商人用来建农家乐,而这些农家乐的管理不成体系,十分混乱,普遍存在“宰客”的现象。
“我做错了一件事,我不该保证的,我就应该退休不回家了,我不该把土楼保下来。现在保下来以后,旅游也不好好搞……我们就顾着眼前,赚点钱我们就死了就算了……”郑小河的情绪非常激动,以至于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语,面对现实的种种困难,他已经萌生了退却之心。屋子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不再言语。
待郑小河先生心情稍稍平复之后,实践队员又向他询问土楼的建筑工艺。郑小河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走进了一个房间,带出来一沓厚厚的纸。他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这些年来为保护土楼而写的东西,里面有土楼的建筑工艺、郑氏族谱的简介、呼吁保护土楼的文章和一些事件纪实,每一份都非常有价值。实践队员向郑小河询问可不可以拍照保存,郑小河毫无保留,欣然同意,并无不伤感地说:“除了你们,还有谁愿意来看我写的这些东西呢?”
拍照保存之后,郑小河按照纸上的内容向实践队员仔细地讲解了阳产土楼的建筑工艺、建筑风格、建筑理念等,而后又谈起阳产村未来的发展,句句发自肺腑,几乎要声泪俱下。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近正午,实践队员的采访也正式结束。郑小河邀请实践队员去参观他家的“土楼之王”——一间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土楼。他向队员们介绍,这间土楼屋内的结构是传统徽派建筑,造型与近代土楼不一样,屋檐长、窗户小、墙皮厚。对这间传承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文物的内设,队员们也进行拍照保存。
领略完阳产土楼的别样风景,从郑小河老人那儿了解到阳产村的发展现状,每一位队员都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同时自身也感触颇多。队员们一面在感叹阳产村的秀美奇观,一面又在为其发展窘境感到担忧,都立志为阳产村的乡村振兴贡献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让社会里更多的人关注阳产村。安大青年,永远在行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31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