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苏州7月28日电(通讯员 陈曼卿)欣逢党的百年诞辰,为了全方位研究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切实探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2021年7月27日至28日,由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子组成的“芦荡小分队”前往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红色革命基地,开展红色专项社会实践,并对其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实践开始前,团队仔细查阅了沙家浜红色文化的相关文献,了解了其历史背景,研究了国家和政府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此外,团队整合了沙家浜红色文化传承的项目类型和模式,编写出一份主要面向青少年的调查问卷,着手调查青少年们对红色文化的参与和认知程度。在这些前提下,团队更周密地安排了实地调研的任务。
冒着阵雨进入革命基地,团队首先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中气氛肃穆,队员们神情庄重,目光停留在诸多红色事迹上,默默瞻仰着革命先烈。通过参观纪念馆,团队成员们观察了纪念馆是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来增强展览的生动性与感染力的。队员们决心从中汲取经验,探寻红色文化更多元的表现方式,为传扬红色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为“芦荡小分队”队长在采访退伍军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曼卿 提供
走出纪念馆,雨势渐收,团队迈入了沙家浜国防教育园的大门。在营地中,身着迷彩服的两位退伍军人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在他们的带领下,团队了解了国防教育园的工作内容,“为了响应‘少年强,则国强’的号召,我们面向青少年的军事化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参与感,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国防观念和国防知识。”杨教官如是说道。谈及目前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熊教官表示:在本地能接触到的宣传渠道不够多,总体来说力度较弱、普及度不高。接着,他举出打靶训练的例子,将打靶与文化宣传类比,指出文化宣传的方法还需要加以改进。“武器的作用是保卫自己,所以在打靶中感受到的是责任的重量,在红色文化宣传中也是一样。”两位退伍军人郑重的话语,引发了队员们的思考。团队成员们聚在一处,交流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现状,探讨红色文化传播与国防教育如何更好地结合。
采访暂时告一段落,“芦荡小分队”前去领略芦苇荡的风景,感受湿地公园的生态。团队成员们在芦荡小径间徜徉,从遗址陈列馆中寻觅红色故事:当年百姓和新四军之间以芦叶吹起的哨音作为联络暗号,百姓们通报日寇和伪军的动向,也为伤病员们送饭、送药。此地一行,团队不仅仔细考察了景点的各方面条件,还积累了能用于红色文化宣传的素材。在准备工作中,团队已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沙家浜红色旅游数据,利用财务工具进行了分析,结合以上收获,团队将更深入地探究沙家浜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踏着石桥穿越芦苇荡,团队便来到了横泾老街。为了探寻横泾老街当今发展,了解民俗民风,在此次走访中,团队与多个商铺、游客进行了互动,努力吸取当地红色文化传播经验,思考能否将其中的做法进行借鉴和推广,从而让更多青年人重视红色文化的价值。
图为团队正在欣赏的沙家浜经典评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曼卿 提供
随着街道边袅袅的戏曲广播声,团队成员来到了戏台前。坐在台下,队员们欣赏了剧中阿庆嫂、郭建光同志的光辉事迹,聆听了几首经典评弹。吴侬软语间,队员们咀嚼着剧中的表现手法,思考如何凭借艺术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
待戏曲落幕,队长采访了剧中主角的扮演者,从她身上挖掘“军民鱼水情深,共抵日寇恶霸”的沙家浜精神。此外,团队成员还有幸采访到了当地党员同志,询问了沙家浜的发展变化,记录下了党员同志的心得感悟。稍后,成员们从被采访者们的看法出发,各自解读沙家浜精神的内涵,希望能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的传播途径。
据悉,实地调查完成后,团队结合网上的素材将今昔境况进行了对比,通过制作视频、撰写新闻稿等方式,宣传了实践的成果。团队向导师汇报了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在导师的评估与指导下,团队成员们针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内容主要有:丰富红色教育项目,加强实践互动;推动红色旅游业多元发展,提高文化认同感;积极利用网技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等。
图为“芦荡小分队”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曼卿 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37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