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色遗址,传承红色经典
——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探访辛亥革命纪念馆
7月4号上午十点,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到达湖北省武汉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学习,领悟伟大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那段时期虽然革命党人的物质生活、武器这些都是简陋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无比丰富的,他们满腔热忱,热血挥洒,勇敢地冲在探索祖国命运的道路上。时至今日,人们仍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的精神致敬!
上午十点十分,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从远处走近,到达碧樟广场,入眼是一尊高大的雕像——孙中山先生,他高大的身姿、坚毅的面容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孙中山先生就一直伫立在此,看着这大好河山,未曾离去;孙中山先生雕像的背后便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大门,馆门前飘扬着两面铁血十八星旗,旗方底红正中有一颗黑色九角星,象征着以“铁血精神”推翻清王朝,站在门前看着红旗飘扬,小组成员都感受到了当年革命军人的热血、革命力量的澎湃,这让成员们感到热泪盈眶,一种奋斗的精神油然而生;门旁坐落着刻有宋庆龄女士亲笔题名的石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十一个大字笔力劲挺,简单的几个字仿佛能将人带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更是书写出了湖北革命党人曾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蓄势起义,为天下先,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随后,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全体成员站立在门口整齐排列,面向高大红楼严肃端庄地向伟大的革命精神注目致敬一分钟,才怀揣着敬重的心情踏入纪念馆大门。
踏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鄂军都督府主楼,曾经在这座楼里工作的先人们用他们的血肉打败了封建帝国主义,打开了“民国之门”,也为打开“新中国之门”埋下了的伏笔。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跟随着景区内的指示牌井然有序地走进这座严肃庄重的楼房怀着敬畏的心情对馆内的历史陈列一一进行参观,从议员公所到都督府走廊到军事会议室再到会议厅等实物陈列,都足以让人了解都督府辉煌的历史。革命时期所使用的办公物品、办公室、通讯工具都原封不动地展示在世人眼前,曾经的那群革命党人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能够覆灭整个清王朝,解放了人民被禁锢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思想,敲醒了中国人民求得民主自由的欲望,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翻身的热情。这种革命精神放在物质充沛的今天尤为重要,现如今国人更应居安思危,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深化改革便是如今一场重要的革命,新时代的中国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革命的胜利!
都督府会议厅布局典雅庄重,原为咨议局议场,革命党人入驻后,即为都督府会议厅。1912年4月,孙中山访鄂期间,曾在此发表演讲。主席台正中布置的十八星旗,寓意为全体汉族同胞团结起来,以“铁血精神”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十八星旗后定为中华民国陆军军旗。在这里,何榮同学为今日到来的观众们激情讲解了十八星旗的寓意、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都督府会议厅的史实,向观众们传播革命精神,鼓励人们学习历史,并组织在场人员通过线上答题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这里展示着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展示了当年革命的精神。在红楼不断播放的革命影像中,成员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不畏炮火,只希望将革命旗帜插上高台的雄壮身影。岁月匆匆,光阴流逝,辛亥革命起义早已随着历史洪流远去,但革命者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已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革命、斗争、牺牲、新生,这些词汇和他们背后的故事精神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这次参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回望,对现在中国的思考,并且还是对中国未来的展望。通过对辛亥革命后几十年的历史的了解,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全体成员深感革命当人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能有今天这样飞速发展的局面,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无产阶级才是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才是真正能挽救中国的人。
文字: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 刘晓芳
摄影:公共管理学院赴武汉市社会实践小组 刘晓芳 刘新竹
审核:公共管理学院 吴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39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