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走访傈僳族人民,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7月20日,在指导老师杨静副教授的带领下,四川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活动“德昌傈僳族乡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实践队”七位成员来到凉山州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结合傈僳族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
金沙傈僳族乡地处德昌县东南部的安宁河两岸,距县城30公里。全乡辖观音堂、王家坪、黄竹3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貌特征,勤劳朴实的乡民们在乡干部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高山畜牧业及特色生态养殖业。但是金沙傈僳族乡发展历史较短,思想较为闭塞,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乡村振兴是金沙傈僳族乡发展之路上的头等大事。
7月20日,实践队全体成员抵达金沙,并与金沙傈僳族乡人民政府初次会面,党委书记李波对实践队的到来诚挚的欢迎,希望实践队结合金沙傈僳族乡的实际情况,用年轻人的新视野和新思想为金沙傈僳族乡的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团队成员也对接下来的实践调研活动充满期待,希望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傈僳族乡的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此后三天,团队七位成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观音堂、王家坪、黄竹三个村落,走访村民,了解各村落的发展现状,感受脱贫攻坚成果。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立体农业
调研的过程中,通过与村民的交谈,我们了解到,过去的傈僳族人民由于居住在与外界隔绝的深山,信息落后,导致发展相较缓慢。当地村民在低海拔种植早市蔬菜、草莓、枇杷、芒果,中海拔种植板栗、梨子、桃子、沃柑、樱桃、桑果,高海拔地区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业兼顾傈僳族特色养殖蜜蜂、马蜂、石蛙、生态猪、生态鸡、高山黑山羊等独特精品产业布局。
由于耕地分散,农业生产未形成规模化种植,加之疫情的冲击,农作物价格偏低,销售渠道少,农民收入较低。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村户的家庭总收入为一万元左右,家中积蓄少,抗风险能力差。但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和乡政府干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结合当地人民的勤劳,当地居民的生活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二.立足长远,打造特色生态畜牧、养殖业
村干部介绍,大多傈僳村民家中养殖十至二十头黑山羊,生态鸡、生态猪若干。我们从村民口中得知,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狩猎民族,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家庭养殖取代狩猎,成为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
其中,黄竹村和王家坪村还发展了生态石蛙养殖产业和野蜂养殖。目前石蛙养殖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石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此市场收价高,供不应求。但石蛙生长周期较长,养殖户疾病预防及医治经验不足,因此产量小。
三,推陈出新,弘扬傈僳族优秀民族文化
在团队成员走访观音堂村过程中。发现了一位数年来坚持传承傈僳族民族文化的村民,她手工制作傈僳族民族服饰,身体力行地弘扬民族服饰文化。
傈僳族盛行万物有灵、崇尚祖先的自然崇拜,具有独特的祭祀、婚丧习俗,此外他们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团队成员在王家坪村中拜访了一位傈僳老人,她为我们演奏了傈僳独特的民族乐器——口弦。在调研的最后一晚,团队成员伴随着婉转动听的葫芦笙吹奏音乐,与傈僳乡民载歌载舞,感受极具魅力的傈僳文化。
在生命成长上,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真正地成为了“校园外”的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傈僳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众多的文明成果。独特的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的群体基因,它不仅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民族特色发展道路的开拓者。
我们深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而接下来更是一段崎岖的征程,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共克难关。如何让乡村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是作为未来国家主人翁的我们目下所必需思考的问题。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受益良多,也能结合自身所学、所见、所思为金沙傈僳族乡的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同时我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增进自己,才能在将来大有可为,将个人与时代的命运系在一处,以此实现小我的价值。
四川师范大学
德昌傈僳族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实践队
王舒琪、李思怡、谭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4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