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精华亦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行等方面独具作用。为深入探究江苏梆子戏的百年红色历史,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探寻江苏梆子戏中的百年红色历史”实践团于7月16-22日线上线下分别开展了江苏省梆子剧院探访,徐州市民街头采访,关于梆子戏了解程度的网上问卷调查等多项实践活动,学习背后的党史故事。
16日上午,实践团成员王欣怡、许婉晴、杨文琳、王莉慧前往江苏省梆子剧院。据悉,江苏省梆子剧院近年来注重创新,融合现代元素大力创作红色梆子戏,其中典型代表为2019年与2021年演出的原创大型现代梆子戏《母亲》、《春晓》,据剧院成员介绍,这两部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中国的发展与党的光辉历史,通过跌宕的情节与细腻传神的表演向观众传递了红色精神与红色信仰,以艺术独有的魅力深深打动了观众。实践团成员依此观访并做以记录,收获良多。
17日,实践团成员走访徐州各大街头,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针对性采访。其中一对老夫妻谈到:“梆子戏在过去的农村是很受欢迎的。以前都是‘送戏下乡’的模式,每次听说有剧团来表演,村里无论老少男女都会搬着自家的小板凳,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看大戏。”而年轻人群体的反映则与老年群体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年轻人对梆子戏知之甚少:“小的时候听我的爷爷奶奶讲过,但并没有现场看过梆子戏表演。”梆子戏文化在青年人群中的传播并不广泛。根据调查反馈,实践团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
18-19日,实践团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青少年对徐州梆子戏的看法调查。据数据统计,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于家乡当地的地方戏剧停留于简单了解或是不太了解,超六成青少年从未去过剧院听过戏。但仍有不少填写者表示有兴趣且很乐意去了解地方戏曲文化,且希望以结伴的形式,通过朋友间交流了解戏曲文化。通过本次网上问卷调查,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梆子戏的传播现状。
22日上午,实践团再赴江苏省梆子剧院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由外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翟石磊带队,团队成员线上线下进行参与。江苏省梆子剧院副院长孟国栋、副院长卓越以及吴燕、靳柯军等老师接待了实践团一行。为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梆子戏历史传承与传播情况,受红色梆子戏《母亲》和《曙光》两部戏的影响,实践团围绕江苏梆子剧院发展历史、红色梆子戏剧编排和演出的提前幕后故事、主要演员对戏剧人物角色演绎等展开调研。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不少红色梆子戏自构思到演出间台前幕后的故事,更加深了对红色梆子戏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几日的调查走访,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当前江苏梆子戏的大致发展状况以及其对红色精神传播的意义。而江苏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作为艺术形式,还是精神载体都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并传播。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不少优秀红色梆子戏作品,在弘扬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多方面推动着传统戏曲文化的转型创新。通过不断深挖戏曲文化中的红色精华,增强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更是坚定了新一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据悉,实践团成员将进一步结合江苏梆子戏中的红色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于建党百年之际,将江苏梆子戏这一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平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43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