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运河小镇看振兴”小分队前往了腰庄村,探访了养蟹人刘大爷。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运河小镇看振兴”小分队前往新沂市窑湾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访当地的水产养殖业者,了解当地的种养殖业的发展。
窑湾镇三面环水,西面是京杭大运河,东面是骆马湖,是非常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当地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周围水系实施了全面禁捕,并通过发展旅游业、特色养殖业等产业来实现渔民的转型.
7月1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稻蟹养殖中心,拜访了养殖场主刘爷爷。刘爷爷是当地第一个做稻蟹养殖的,可以说是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开拓者。稻蟹养殖的技术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产生了,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在稻蟹种养的环境内,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爷爷一直在做养蟹相关的工作,开始时是搞的稻蟹养殖,但是由于蟹对水质、水温和水深都非常敏感,养的蟹苗很难存活,后来就吸取教训,严格控制水塘的环境指标,才有所起色。爷爷说,因为2020年疫情爆发,各行各业都受影响,不过还好政府对农民给予了一定的补贴,这才度过难关。
爷爷养殖螃蟹的池塘大约有140亩,一亩地的螃蟹一年大概能卖2000块钱,虽然2020年因为疫情有所损失,禁捕也产生了不小影响,但是对当地种养殖业的发展,爷爷还是很乐观的,和我们聊天的时候,还笑着说:“我们村这几年变化可大了,未来肯定会越变越好的。现在收入越来越多,环境也越来越好,日子更有盼头了。”
聊着聊着,太阳渐渐西斜,到给螃蟹喂饲料的时间了,爷爷和他的老伴张奶奶一起把冻鱼肉从冷库里运出来,用机器粉碎,和上用土锅炒热的玉米,再运到旁边水塘的小船上。我们本来想要体验一下喂蟹的过程,但爷爷摇着手对我们说:“这活儿脏,你们别干。”爷爷撑着船,奶奶把饲料一铲铲的撒到水中,爷爷的篙每撑一次,奶奶的铲子就在空中挥过,落入水中的饲料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展现。渔船渐渐消失在远方,我们站在岸边,远远地向爷爷奶奶挥手告别。他们在池塘中央向我们挥手,“孩子们,走吧!”
后来我们在同当地的驻村书记和镇长交流时,也询问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当地稻蟹养殖的技术负责人告诉我:“去年损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技术上不太成熟,对水质的关注不够细致,不当施肥造成的。”相信有了技术的支撑与养殖户经验的积累,肯定能实现预期的收获。真心希望刘爷爷夫妻俩的辛勤汗水能够换来丰硕的成果,希望这对老夫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能变成现实。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乡村的落后与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它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是一个已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国对过去几千年处于农耕文明的乡土中国应有的回应,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像人不能忘本一样,现代中国也不能忘记——那曾滋养了它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那支撑起中国作为一个文明而存在的乡村。不能让曾经孕育出农民的精神家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宿的乡村文化,随着乡村的“衰落”而走向没落。
我们在从此次活动中感悟到:对于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而言,乡村仍是中国人无法割舍的存在。无论现在城市发展多么迅速,我们都不能忘却乡村,都不能抛弃乡村,她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根,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安身立命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实,乡村要振兴,也必然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52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