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家乡变化,迎接发展挑战
如今,“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深入乡村一线,能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温度。放眼农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归去来兮实践团以队员家乡为基点,分散调查其家乡的变化改观。于2021年7月21日泰安市,实践团采访了泰安彩阳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和员工。7月22日上午,实践团于东营市利津县实践团进行街头采访。7月22日下午实践团于滨州市惠民县进行问卷采访。7月23日实践团于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的后槐村老人和青年。通过采访和问卷的调查发现,城镇居民对家乡的变化大多多有感慨,像是中老年人群更是感触颇深。在采访中居民说出家乡变化的点很多:
像是乡村“厕所革命”。这看似小事,实则是纠正千百年传统旧观念的大事。往小了说,这是改善每一个人的如厕环境,往大了说,这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不少农村在前些年完成旱厕改水厕工作。伴随着“厕所革命”而来的,是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的全面推进。总之,人们更爱干净了,乡村环境也更靓了。在实践调研中,不少村民也表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的完善下,乡村面貌更加整洁,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还有一个受访者提出过这样一个场景,就是农村也堵车。春节期间,农村堵车的新闻并不少见。新闻中的故事,在每个人的家乡也真实地发生着。大概十年前,买车还是家乡很多农民不敢想的事情,可如今几乎每家都开上了小汽车。前年农历大年初一,村口的路上竟然出现了交警的身影,原来是因为车太多,堵得厉害,不得不请交警来疏解交通。此情此景,让他有种置身城市的感觉。
村民讨论起“学区房”。春节回到村里,跟几个正在谈婚论嫁的年轻人聊天。他们有的已经在城里买了房,有的正准备买——如今,在家乡采访中,在城里有套房子,似乎已成为农村年轻人结婚的标配。让实践团吃惊的还不是在城里买房子,而是那些年轻人几乎都把“学区”作为买房时考虑的重要条件。如果说买房买车说明农民们腰包鼓了,那对“学区房”的讨论,则反映出如今农村人对下一代教育的空前重视。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或许比农村硬件条件的改善更有意义。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基本都是楼房,政府修建的水泥马路穿村而过,马路两旁每个一段距离就有一盏太阳能路灯,政府配置垃圾桶并且定期清理垃圾桶,安排环卫人员每天打扫马路。
但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一年大部分时间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都比较少,因为大部分都去城里上学,在农村上学的比较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村庄土地大部分被包出去了,每年一亩地几百块钱,主要种植树木。没有包出去的土地,要么闲置,要么夏天种一季稻谷和花生等,秋天基本不种麦子。乡村振兴,关键是人的振兴。怎样让人留下来留得住。
现在农村公路通、自来水通、电力通、网络通,基础设施并不比城市差。关键是怎样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现在有条件的家庭基本都有车、有的还不止一辆。家家都有洗衣机空调冰箱热水器电饭煲、液化气等,电力负荷甚至超过用户需求。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闲暇时间刷刷抖音快手,晚上再跳个广场舞。关键问题就是人不能少。
国家一直在实施粮食保护价,虽然保护了终端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对保护农民的利益基本没有。但好多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种地的原因。如果农民不出去打工,本地人口就多了,消费就上来了。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需要全盘考虑,认真谋划。
上述在故乡与村民交谈中提及的所见所闻,正是中国乡村近年来快速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践的生动写照。或许再过些年,人们对家乡农村不会再对上述改变有诧异感,城乡差距在政策的扶持扶助下正在缩短,农村正在面临着一场历时数载的改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城乡之间的鸿沟将被填补,采访中村民对于家乡的美好展望将成为现实。(通讯员:戚晓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56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