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汕尾市7月27日(通讯员利进腾 黄彦真)在海丰县龙津河东面座落着一栋中西结合的白色建筑——彭湃故居,这里见证了彭湃同志的革命历史;位于故居东侧,正是有着红色土地上一颗璀璨明珠之称的得趣书屋。7月27日,“临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为了解与彭湃同志相关的红色文化,来到了彭湃同志的故乡海丰县调研。
彭湃故居,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中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的海城镇桥东社,彭湃故居建于清末时期,面临龙津河,其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为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在楼下中间为堂屋,供有彭湃母亲周凤的遗像。在其东侧不远处便是得趣书屋。彭湃同志出生在彭湃故居左侧房内,并在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直到彭湃同志投身革命运动,他将彭家的家财家产和故居都贡献给革命事业。据《海丰文物志》中记载:在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周恩来同志和革命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及加伦将军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彭湃故居门前的龙舌埔旧址,原是一快长方形宽阔坪。1923年元旦,成千上万的农民聚集在这里庆祝海丰总农会成立。此后许多重要的集会都在这里举行。1927年冬,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这里举行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焚烧田契471088张,租簿58027本。彭湃故居是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军阀陈炯明残部重陷海丰城,故居遭焚毁,只遗下墙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围墙加以保护。1962年7月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该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
万元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彭湃同志的事迹,了解海陆丰革命老区的历史。
对彭湃书屋的调研已经结束,紧接着队员们前往不远处的得趣书屋。得趣书屋位于彭湃故居的东侧,据队员采访当地居民得知,得意书屋之所以成为革命胜迹,是因为它与彭湃的革命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1921年春天,彭湃同志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毕业回国,同年,他出任了海丰县教育局长,翌年5月5日却被责为“槁赤化”而撤了职。正因为这次经历使他清楚认识到只有发动群众起来斗争,才是革命正确之路。于是,他便开始宣传发动农民动,并与妻子素屏一起搬居得趣书室。彭湃第一次试验性的农村宣传就是在得趣书室开始的。当时蔡素屏虽然还没有完全弄通彭湃所讲的革命道理,但被彭湃的革命热情所感动,与丈夫一起分担革命工作。
根据队员查阅当地革命史资料了解到,彭湃第一次从得趣书室下乡宣传时,因头戴白通帽,足履运动鞋,被误认为收租佬,因此农民纷纷回避,不敢接近他。在不久后,他向一位老长工借了一套粗布唐装,又仿照海丰“顺口溜”这个民歌形式,编了一些革命歌谣如《田仔骂田公》去教唱。使得这些革命歌谣一下子家喻户晓,老幼咸唱了。他还在得趣书室东侧的龙山“天妃庙”门前临河的大榕树下,放唱留声机以吸引群众来宣传革命道理。彭湃的宣传工作大收成效,终于在得趣书室点燃了星星之火。同年7月29日夜晚,在得趣书室里,彭湃、张妈安、林沛、林焕、李老四和李思贤,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会——六人农会,一个新型
的农民组织正式诞生了。彭湃在得趣书室中,为我国农民运动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走进得趣书室内部,陈列着当初彭湃同志写下了一些气吞山河的旧体诗,其中有两首七绝,其一是:“磊落奇才唱大风,龙津水浅借潜龙。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天舜日中。”其二为:“雄才怒展傲中华,天下功名未足夸。蔓草他年收拾净,江山栽遍自由花。”可见当初彭湃同志那股强烈的革命决心,与他那深厚的爱国情怀。
在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周恩来曾在得趣书室帮助建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这是海陆两县第一个党组织。国民革命军的军事顾问鲍罗廷和加仑也曾在得趣书室留下足迹。同年年底,中共海陆地委刚成立时,也在得趣书室办公,后才迁至海丰县城鉴湖办公。1928年3月,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得趣书室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58年海丰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建得趣书室,1977年又重修,前来瞻仰得趣书室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据当地居民讲到,在解放后,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陶铸等,名演员红线女、陈宝寿等,作家杜埃、玉曼、张永枚、韩笑、林艺、杨永等,画家刘海粟、陈吾、许固令、胡一川、王云山、马若愚、黄鼎钟、郑孙堤等:书法家黄勇、连家生、魏来、陈道燕、林树群等都曾到此瞻仰。
从彭湃故居到得趣书屋,两者相隔不远,但却见证了彭湃同志的革命历史。如今,政府重视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宣传,对彭湃故居与得趣书屋不断的修缮,让这些与彭湃同志有关红色记忆得以流传,并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彭湃同志的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59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