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东北22℃的清风吹散夏日的炎热,中国矿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不远千里奔赴吉林,来到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木屋村落”的漫江镇锦江木屋村,开展专业实践调研活动。一群豪情满怀的热血青年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一古老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巧借资源,物为其用,木瓦木墙木烟囱。”在锦江木屋村的第一天,我们所居住的木屋的男主人带领大家参观了周围几间各具特色的木屋,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木屋的发展历史和构造细节。他说:“现在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仍然延续祖先的居住习俗,建筑木屋。这种木屋被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是一种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这种结构在建筑学上称之为“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接下来的几天,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及专家访谈,我们了解到,木屋所用原料主要为山里树木,以自然形态决定如何搭建木屋。不雕、不琢、不锯、不钉,只是略施斧砍、锛削,以圆木垒垛而就,古朴天成。这种木屋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出约30厘米的土沟,将圆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圆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圆木的头儿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圆木与圆木之间用“木蛤蚂”相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对木屋建造进行详细了解后,大家纷纷惊叹于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根据调研实际,我们来自工程力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水利等专业的同学发挥专业特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木屋的通风、防火、抗震等问题,积极为木屋的维护与改造建言献策,努力帮助村民解决木屋居住的实际问题。此外,利用闲暇时间,我们主动帮助村民修缮木屋、排查房屋安全隐患,并入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生活的基本情况,向他们普及当地的扶贫政策,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在漫江镇党委副书记的带领下与当地村民一起,进行了党史教育宣讲活动。从回望百年中来,到再启新篇中去,从东北抗联精神到脱贫攻坚、民族复兴,我们积极向村民宣传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在锦江木屋村,我们看到了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全都鲜活从木屋中显露出来——蔓子炕、木蛤蚂、空心木烟囱等等,这些都展示着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对木屋村的改变,为响应党的号召,当地结合木屋村特色,通过以木屋文化、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大力发动村集体经济,同时加大文物保护,着力宣传烙煎饼、制木瓦等传统民俗文化,并加以发扬和传承。一系列的政策,让村民们实现了从单纯的“靠山吃山”到“靠山养山”、“靠山富山”的转变,让大家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这次“三下乡”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地融入农村,实践期间,我们全程居住在村民家中,每天和村民一起学习、劳作,切身体验到了新时代的农村生活与关东风情,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淳朴。“三下乡”的这段时光,我们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每一天都在学习与成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树立鸿鹄之志,更要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让自己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积极为祖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65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