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是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暑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鸟传音实践团的成员来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有幸与茂腔第六代传承人张老师展开交流,了解茂腔更多的故事。
茂腔之美,美在质朴
据张老师所说,茂腔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流行于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胶南市(现西海岸新区)等地,到他这一代是第六代。作为发源于农村的戏曲,茂腔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它所讲述、表达的内容并不遥不可及,反而相当“接地气”。很多有名的茂腔剧目,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观看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且,茂腔的剧情具有丰富的起伏转折,能牢牢地抓住观看者的心,使他们从戏曲的矛盾转折中体悟到真善美。茂腔的流行,不仅能使农村妇女在忙碌的生活的闲暇时间中得到享受,还传递了正能量,对农村地区的人们起到教化作用。
茂腔之美,美在独特
茂腔的语言独特,念白用地方语,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独特,别具一格,特别是女生唱腔尾音翻高八度,突出了一个“冒”(茂)字。不同于京剧的统一普及,茂腔的地域特色鲜明,各地的方言不同,唱出的茂腔自然也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存在,为茂腔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独特的面纱。欣赏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茂腔演出,能获得崭新的感悟与收获。
茂腔之美,美在共情。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从这首民谣中,可以体会到秦腔戏的魅力。在与张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政府会安排剧团下乡演出,一年大概会在街道、乡村安排150场演出。在茂腔下乡演出的时候,无论妇女们此时在忙什么,都会把手里的活放下,来听一场茂腔演出。茂腔的悲凉哀怨,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情。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封建士大夫们那种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有的却是充满了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人民的语言。
茂腔之传,创新为先
茂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是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茂腔的观众逐渐减少,茂腔班子逐渐萎缩。此次与茂腔传人的交流,令我对茂腔的现状、戏曲文化的现状、非遗文化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茂腔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并不能被其他地域的人们广泛接受,导致茂腔的发展停滞不前。如果想将茂腔戏剧传承下去,必须在保留原有戏曲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开拓更大的演出市场。
群策群力,共谋传承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实践,我们意识到要想让茂腔戏曲文化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让茂腔 “活”起来;只有在群众的生活中演绎出来,才能真正体现茂腔的价值。茂腔的传承,需要许多人共同努力。青岛市黄岛区茂腔已于2021年5月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前政府也为茂腔建立了协调有效的保护领导机制,加大经费的投入,为茂腔的发展传承保驾护航。同时,茂腔剧组也在努力扩大茂腔的影响范围,许多学校与剧组建立合作,引戏曲进校园。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给予茂腔等传统戏曲文化更多的关注,聚焦茂腔的传承发展问题,在新媒体平台对茂腔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茂腔戏剧。
茂腔是地方民众生存方式的体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代表着当地民众的兴趣所在。当它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出现在农村和城市的舞台上,必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人们更多的喝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70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