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共15名大学生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时代精神,组建成“嘉行益夏·探粤赤旅”传统文化公益夏令营实践队,来到佛山市禅城区,分别在佛山市禅城区广东粤剧博物馆、南风古灶、祖庙三地点展开了为期九天的调研活动。
开展问卷调查,探索传承之路。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数以万计的粤剧曲目被传承、创新。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从红色革命题材到讴歌新时代的作品,粤剧始终有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因为粤剧浓重的红色血脉。由此得以启发,“嘉行益夏·探粤赤旅”传统文化公益夏令营实践队全体成员在佛山市禅城区广东粤剧博物馆、南风古灶、祖庙三地向路人、游客派发问卷,对市民进行深入调查,从中得出能让粤剧流传千古的途径。
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对调查对象采用了男女比例近乎一比一的方式进行。在此次问卷调查中,18-35岁的路人、游客更愿意接受这份关于粤剧现状的调查问卷,占总人数的56%,由此可见,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持积极的态度。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传统文化的吸收者,又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需国家和政府大力号召青年重视、学习、弘扬和传承粤剧,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自身的精神修养,而且可以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更应呼吁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青少年及老年人树立文化自信,巩固粤剧文化的发展道路。
佛山本地看粤剧,宣传弘扬需抓紧。
在收集并整理问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佛山市禅城区参与填写问卷受访者的61%在佛山本市常住,剩余33%居住在广东省内(除佛山市),6%来自于广东省外;并且大部分人对于粤剧文化持不排斥的态度,占总人数的60%,仅有5%的受访人对粤剧文化不感兴趣。
同时,大部分人对粤剧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程度,并且有99%的受访者认为粤剧对佛山人来说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粤剧有望在祖国继续发光发热,发展前景良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宣传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传统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但也不能只采取学习和背诵这种相对枯燥的形式,更好地是将粤剧文化大众化、生活化、多样化,易于大众接受,让市民接触粤剧、了解粤剧、感受粤剧魅力。
外来游客说粤剧,非遗文化很重要。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83.75%游客认为粤剧是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在新中国成立后,粤剧的红色基因一直延续下来,涌现出许多弘扬民族精神、鼓舞斗争士气的优秀创作,粤剧本身也在与时代精神共振当中,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外也有51.25%的游客认为粤剧是一种家乡的情感符号。同时,大部分游客认为粤剧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从中得知,粤剧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体验粤剧,也不排斥通过创新的方式宣传粤剧文化。因此,想要让粤剧实现“两条腿”走路,找出阻碍粤剧发展的原因迫在眉睫,从中挖掘促进粤剧现代化发展的方法。
探寻粤剧发展绊脚石,挖掘粤剧传承新道路。
对于粤剧的发展现状,有52%的受访者认为粤剧是小圈子繁荣;27%的受访者觉得不改革死路一条;9%的受访者认为粤剧衰落式微;还有一些受访者不赞成这几类说法。针对大家对粤剧的不同看法,我们整理出阻碍粤剧发展的七个原因:语言地域文化差异;粤剧观赏门槛高,难理解;粤剧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乏力;观众老年化,场地受限制;政府宣传和扶持力度不足;粤剧发展滞缓,创新力不足,脱离群众;其他新兴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挖掘出一条让粤剧传承下去的新道路需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历时九天的有关于佛山陶瓷文化和粤剧文化的调研和义教活动圆满结束了。调研期间,“嘉行益夏.探粤赤旅”传统文化公益夏令营实践大队的队员们不畏困难,如期完成了调研计划,并获得了实质性的调查结果。义教期间,队员们把佛山陶瓷文化和粤剧文化引进课堂,向学生们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佛山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地完成了传播佛山传统文化,为佛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助力的任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73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