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变迁,探寻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活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1年8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非遗”所思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朱家峪古村,通过实地走访,与本村村民交流等途径深入了解当今朱家峪土布纺织生存现状。
团队到达朱家峪古村后,发现古村已发展为当地知名景点之一,村中常有前来向村民学习交流的游客。实践团成员购票进入朱家峪古村,在村中发现标有“粗布坊”字样的牌子,随后团队前往此地并与居所内的张翠萍女士进行交流土布纺织发展情况。
张翠萍女士告诉记者,朱家峪土布纺织的工艺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产物。她讲到,由于过去当地经济水平落后,农村人民生活大都依赖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传统手工业,村民无力支付洋布的费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布料基本来源于百户个体纺织的粗布。建国后,当地经济逐步好转呈现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村中坚持对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张翠萍女士提到,传承该技艺已成为村中人的责任,直至今日,村中几乎家家仍习得此门手艺。她也告诉记者,虽然当今供应物料大多以机器产布为主,但是手工织布更清凉舒适。除此之外,张翠萍女士告诉记者,布料的供需情况与季节呈现关联,而“五一”期间则是土布销售的高峰期。
同朱家峪村民张翠萍女士交谈过程中,团队也遇到了来自山东省曲阜县的纺织传承者孙建国先生和孟祥云先生,孙建国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与张翠萍女士所用的织布机有所不同,同时在织布手法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而他们此行也旨在了解朱家峪土布纺织技艺,加强各地技艺文化交流与传承。除此之外,他也认为,不仅是土布纺织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体,只有依于代代传承,才得以保存,对于后代来说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传承的火种一旦熄灭,再将中断的技艺寻回则十分困难。他也提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多了解老一辈的技艺,利用现在的科技发展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此行最后,张翠萍女士告诉记者,朱家峪土布纺织技艺大都依于村民的自觉传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用织布机器生产供应市场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村的土布纺织法传承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此技艺,同时希望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提高土布纺织技艺的关注度,利用当代传媒方式,使土布纺织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次走访,旨在让实践团成员体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情,意识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传承过程始终与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结,明白非遗文化对地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力与民族间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当代人应利用现有条件与资源,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可持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5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